练乡兵利朝廷利民众
练乡兵,利于百姓今日的安定,也可以防止未来不测之事发生。吕坤言:“一县但有三千,神气自当百倍。以之居乡,劫盗不敢入其境;以之乘城,大寇不敢撄其锋;以之勤王,则天下皆忠义之师;以之防变,则军士销骄悍之气。乡兵有一之弗善乎?”如果乡兵武艺高,数量足,个个精神百倍,则百姓的自卫能力很强,可以应付各种不测。乡兵居乡,盗贼不敢进入;乡兵守城,强悍的流寇也不敢进攻;乡兵为王朝尽力,普天之下都是忠义之师。乡兵与官军可以相互配合。乡兵防备内乱,官军可集中力量防止外来入侵。如不练乡兵,内外发生事变,都需要官军应对,正因为这样,官军也变得傲气十足。如果乡兵能独当一面,官军的傲气可以被打消,这样,也利于整顿官军。
吕坤也做了相反的假设,如果不练乡兵,很多情况难以应对。吕坤言:“当今天下不可谓无事矣,万一狂逞之寇屠劫乡村,百姓何以为生?攻陷城池,守令岂能逃众哉?又安得许多卫所兵马,护守各州县之城池也?臣以为武备举废为今日课守令第一要务。”王土很大,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一旦流寇屠劫乡村,百姓的生存问题面临考验。一旦地方官军失守,城池陷落,守令逃出。这时,就需要乡兵应对,守令可重新组织人马,返攻城池。如果不练乡兵,守令很难组织卫所兵马,如果再次返攻,难上加难。从相反的假设可以进一步证明,练乡兵利于百姓生活的安定,也利于朝廷的长治久安。
练乡兵利朝廷、利民众。对于这个观点,可以进一步展开分析。对于百姓来说,学会自我防护的方法,相互之间增进了团结,而且团结的力量不断地显现,民间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同时练乡兵使百姓身体得到了锻炼,还由于经常集中聚会,他们之间能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使他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对于王朝来说,利益也很多。乡兵力量强大,王朝整体防卫实力提高了。况且,乡村的安定,可以使王土很大一部分区域保持长期的安宁。练乡兵可以使民众的整体素质提高。比如,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王朝的热情,使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不断地提高。特别是他们学会了武艺,自我防护意识和王朝安全意识不断地增强。练乡兵,使百姓和官兵可以经常交流,有利于加强军民团结。长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百姓以个体的形式长期局限在自己的小农天地里,思想封闭,过着相对自由的独立生活。练乡兵,渐渐地使他们思想开放起来,使他们的集体观点和组织纪律性不断加强,可以逐渐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更加支持吕坤的关于练乡兵的主张。
“练乡兵”是吕坤提出的又一项军队建设的保障措施,其目的,他总结得简明扼要,“练乡兵以备缓急”。“保甲制”在明初已设立,至万历年间,在一些地方该制度已经消失。为了发挥其积极作用,吕坤建议各地应恢复或延续这种制度,有武备可以无患。各地百姓要习武强身,提高技艺,加强自我组织管理,以应对一些急要之事的发生。城区居民和乡村居民都要习武,其组织、管理、实施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地方官员兢兢业业,各负其责,也需要各地居民做强有力的配合。居民在选择兵器上要“因人定兵”或“听人自认”。习武之事,需要付出辛苦,采取一些奖罚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对居民要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正确看待练乡兵的利、弊。练乡兵要循序渐进,坚持数年后,乡兵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为了使练乡兵能够有序地进行下去,对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要做一些预防或惩处措施。比如,对本职工作的苟且偷生或以权牟取私利等行为应该坚决杜绝。对百姓和官吏担忧的问题,应该妥善合理地解决。比如,财政问题应慎重地对待。练乡兵,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这一点用正面和反面的事例都可以证明。因此,练乡兵应该形成一种长期制度,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使这种制度不断地得到完善,使练乡兵的益处在社会上得到更多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