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的方案着眼全局,对社会的多个领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随着这些建议不断地被落实,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吕坤的很多建设性主张,对于当时社会治理显得及时、重要,对目前的社会发展有很多借鉴意义。

(一)农桑为首、各业协调、合理利用土地房屋

一个王朝要发展,首先必须把农桑业、商业搞上去,万历年间的吕坤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多个著述中,农桑业和商业的发展是他强调的重点,同时他提出了调整行业之间比例的建议。

农桑业是各行业之首。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适宜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各地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各类型的土地。民众要优先农耕,抢夺农时。在不能耕种的土地上栽植树木,优先栽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树种。若条件具备,尽可能推广灌溉、掘井技术。积粪肥以备农耕,是提高谷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减少一些不实用物品的生产,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和银两的转移,使行业之间的比例更趋于合理。国家在非常时期,加强矿业的发展是稳定社会的有效措施,同时可以把劳动力组织起来为王朝创造财富。吕坤提出的调整行业之间的比例的措施,其目的是让各地合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

富户的多处房屋应采取一些合理的方式,让无房的百姓居住。土地等财产较多的人应多为朝廷纳税。对一些优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定要慎重对待。对皇子分封土地,其数量一定要适中。这些措施的提出,都是针对土地、房屋和劳动力的合理分配而言的。这几个因素的相关性也很强。比如,在当时,赋税和土地、劳动力的关系很密切。如果房屋能够合理分配,各地劳动力的分配也会趋于合理。

吕坤提到了一些商业发展的建议。比如,开放关口等交通要道,使商路畅通。让官店、皇店发挥商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制定一些严格的管理法规,引导他们正常营业。对整个王朝的食盐市场要统一管理等。之所以强调商业的重要,是因为商业是联系其他行业的中间环节。

(二)军人强化武艺兵法、全民习武、抚恤贫军

明万历中后期的社会背景是,边防危机四起、内乱频繁。作为山西巡抚的吕坤也分管一方的军队。他的精心任事的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驱使他重视军队建设。军人在强化武艺的同时,要注重兵法学习。比如,如何设伏军队,如何布阵,等等。通晓兵法是将才具备的必要条件。

加强军队后备军培养的主要的方式是各地练乡兵。通过这些方式,百姓方能团结合作。他们的体质增强了,武艺提升了,兵法学会了,民间一些优秀的将才脱颖而出。此外,还能使百姓的自我防护能力增强,进一步推进军民团结。

“抚恤贫军”使军队的物资供应变得充足。通过这种方式,军人的生活必需品得到较为充足的供应,军人有了好的身体,他们的心理才能得到安慰。军人有了好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他们为朝廷效力的积极性方能提高。这些建议紧扣当时军队建设中的几个薄弱环节,这些建议在当时来说是很及时的。

(三)建设“森林边墙”,防御北部边关

吕坤建议,在北部边关一带建设“森林边墙”,其具体内容有:灌木同乔木结合种植形成的防护墙更结实严密。在边山一带修筑一些防御工事,同森林相配套,更增强了边关的防御功能。吕坤提出这个设想以后,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论证。

建设“森林边墙”的必要性很强。他认为,边山地区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并且继续植木,形成的森林边墙,其防御功能远大于土石墙的防御功能。其次,论证了晋北边关一带植木的可行性,至少这里榆树、柳树可以大量种植,因为三关一带的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适合于栽植这些树木。当“森林边墙”建起以后,确实能显现多种效益。当时军方最关心的是森林的防御功能,如果边关一带森林边墙非常严密,北方游牧骑兵无法入侵,那么将会有很大的社会效益显现,即明王朝的北部边关安全了。明代的人们对生态效益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但客观地讲,当大量的森林覆盖在北部边关一带,诸如,局部小气候改变和地下水增多等生态效益,是很明显的。

边山林区要把森林分片承包给商人,而且要定期检查管理效果。当商人承包山林以后,他们可以一边保护森林,一边开发利用。比如,贩卖木材等。这样商人的收入增加了,林业课税也增加了。这样做,对王朝和森林承包者都有利。另外,当森林承包以后,林中匿贼现象会减少,盗伐木材现象会减少,这一带的社会秩序会变好,这当然是好的社会效益。由以上总结可知,“商人承包山林”这种做法可以显现多种效益,该建议是高明的见解。

(四)强化吏治,社会协调和谐

吏治是朝廷控制一个国家,管理好一个国家的基本途径。具体建议有,官员要尽可能就近升迁,这样做益处多。一些地域实行地方自我管理,是提高吏治效率的办法。吕坤的建议还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因为只有社会秩序良好,社会各业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对此,他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富人和穷人应该多合作、少冲突,这是他的又一建议。具体来说,富人要济穷人,穷人要助富人。以上四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保障物质供应是搞好吏治、建立好的社会秩序、富人和穷人和睦相处的前提条件。吏治搞好了,社会秩序才有变好的可能,富人和穷人才有相互合作的社会条件,物资供应才能正常有序。

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上富人和穷人和睦相处,是社会治理要达到的目的。如果真的人人和睦相处,社会各个层面秩序井然,那么,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目标就达到了。

(五)公平执法,强化道德教化

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王朝稳定的基础,吕坤的“公平执法”建议是针对明代后期的社会问题提出的,只有执法公平,正义和尊严才能得到维护。吕坤认为,强力执法应与道德教化相结合。教育民众要“知足”“安分”,通过道德教化达到“自我约束”,使得整个社会逐渐规范化、秩序化。犯法者必须严惩,这是维护王法尊严的基础。在执法中拒绝私情,才能做到执法公平。只有执法公平,犯法者受到惩罚后方能心服口服,王法才能真正去除社会上一些不平之事,这样才能维护法律的正义和尊严。吕坤建议整顿各行业的违法乱象,作为官员的他一直是以身作则的。

“抄没之举”让很多无辜者受害,践踏了王法的公平。这些无辜受害者多为贵族阶层的人,其中的一部分为社会的精英人物。这种做法让很多社会精英无辜受害,不利于社会发展。为了稳定官员之心,为了使社会精英阶层稳定和整个社会稳定,“抄没之举”这种历史的垃圾早该清除。

(六)全民贮粮,预备未来灾荒

“贮粮备荒”能够救助百姓、稳定社会,保障明王朝安全。物资供应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资供应有多种途径、多个办法。京师的物资供应不能间断,因为京师是王朝最重要的地方。为防患于未然,各地要做好贮粮备荒事宜。“三仓”建设能够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组织全民备荒,同时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自救仓”能够集合众多百姓的力量,积攒丰年的粮食。“乡会仓”可动用一些绅士、富豪的力量贮积富人们多余的粮食。“二利仓”可利用朝廷的银两购买粮食。

各地要做好备荒的具体事宜。备荒需发动社会力量,重在具体落实。除了需建造各类粮仓之外,征粮、储粮也较为棘手。寺庙等地可作为收留贫弱者的场所,设立粥厂要选择交通方便且人口密集的地域,粥厂运行需防止疫病流行。官方有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动员全社会的人参与。赈灾过程的每项事宜需制订详细的执行条文,官方要依据实施的效果明确奖赏制度。官员吕坤以身作则,作《毒草歌》提醒百姓不要误食毒草。他上奏皇上,下到基层,渴求把备荒、赈灾制度化。他亲自起草、颁布《赈灾法》《放赈十禁》,以制度化的形式指导官员以及百姓做好备荒、赈灾事宜。

备荒的必要性很强。当灾荒出现时,依据灾情合理启用“三仓”,能使百姓缓减饥饿,甚至脱离死神。如没有灾荒发生,可用多余的贮粮养兵兴军。备荒使全社会的人团结一体,共同防御外敌。备荒让全社会的人建立危机意识,养成节俭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发展。

(七)缩贫富差距,稳定人心,预防动乱

动乱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贫富严重不均是导致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极贫、极富者往往是动乱的肇始因素。当百姓的生存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们被迫寻找生存的渠道,为盗是他们无可奈何的生存选择。

预防动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吕坤提出了预防动乱的多种办法。富人济穷人是民间秩序稳定的办法。富人要尽可能帮扶穷人,消除他们对衣食的担忧。当然穷人也要助力富人,让其稳定所从事的行业。整个社会要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穷人与富人能够和谐相处,可稳定一方。

吕坤归纳了可能作乱的四种人:无聊者、无行者、邪说者、不轨者,对这四种人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可能引发的动乱就会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动乱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稳定人心是重中之重,得人心者得天下、稳天下。吕坤强调德育教化的作用,教育人们要崇尚美德,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多帮人不害人,多做对民众有益的事。当然对扰乱社会秩序者要严惩,对违法者以王法条文惩处。道德教育更胜于王法教育,二者都是预防动乱的长远措施。

(八)重德教,更强调女德教育。办社学,给更多人读书机会

吕坤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他制订的“五禁十戒”是重视德育教育的具体表现。他创作了《好人歌》,建议大家都做好人。他注重儿童启蒙教育,这一点受父亲影响较大。

在他执政的区域兴办社学,他强调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要。学校可让人们学文化、懂道理,可学到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可以给更多的人读书的机会。社会教育不可替代学校教育。学校的师生们可找到社会发展的不足之处,可为不同行业的发展献言献策,要鼓励师生们多参与社会建设。

吕坤在撰写的《闺范》中,对女子道德教育进行了详述。作为女子,要孝顺、守正、守身,女子出嫁后应遵循妇人之道。吕坤认为,母亲和女儿之间、姐妹之间关系要和谐,因为血浓于水。妯娌之间互善,姑嫂之间融洽,因为有缘才由不同家族融入同一个家中。吕坤反对买卖婚姻,强调“男女之间思想、性格是否相融”,是组成家庭考虑的主要因素。

(九)关爱弱势群体,天下人和谐共存

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是系统内的多个要素都在起作用。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不同要素在社会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对弱势群体是否关心,是一个王朝的社会道德准则构建与否的标志,强盛的王朝往往更关照社会的弱势群体。

官员吕坤在执政期间一直关照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亲自制定了多种相关条文,把关爱弱势群体提升到制度层面。他还关照宗族内的弱者,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帮扶。学者吕坤所撰的《围裙词》显露出他关心贫困者的真情实感,所表达的思想同他的所作所为相一致。

吕坤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实在的建议,具体是富人济穷人,这是关爱弱势群体的一种表现。吕坤强调更多的是要帮扶一些因身体残疾而劳动能力较弱的穷人。他提醒人们要认识贫富差别的客观性,富人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穷人渡过难关。富人和穷人尽可能加强合作、减少冲突、和睦相处,整个社会才变得和谐。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让这一类人在社会上生活得相对较好一些,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让天下所有人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