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供应要有计划
常言道,“庙穷方丈富”。一个王朝百姓再穷,但官吏一般不会过苦日子。同样的道理,在万历前中期,明王朝多地物资短缺,但百官居住的京城,物资供应相对充足一些,有时一些物品供应过甚,这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吕坤举了一些典型事例,论述其不合理性。他明确提出,京城一些物资供应要有所选择,要定量定数。他竭力请求皇上下旨,要求物资供应要有计划,避免其不合理事情继续发生。
宫中积压物品太多,这是常有的现象。吕坤《忧危疏》中有这样的内容:“至于山西之,苏杭之纱罗缎绢,岁额已自充盈,加造岂因缺乏。臣以为与其积于无用,孰若定以有常。假如四季袍服岁用千匹,则见造一年,预造一年。是宫中省收藏之累,岁岁见新,天下无多取之忧;人人乐办,且花样欲新,则随时改造,此处增数,则彼处减机,那借工银将余补乏。”[22]文献中所提的绸、纱罗缎绢等物品,在产地生产的也不是太多,但其产品大多收回宫中,使用这些产品的人,相对较少。因此,产品在宫中大量积压。导致的结果是宫中收藏不便,产品的生产者不了解产品的供应情况,得不到相关的反馈信息。而一些地方继续盲目地生产,银两、劳力大量地浪费,而很多产品堆积无用。吕坤为此提出一些建议:四季的袍服所需多少,要拿出一个确定的数字,先把其数字信息传给生产地,以便拟订生产计划。预造不要超过一年,这样产品的使用者每年使用的都是新产品。如果生产供应有序,生产者还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使产品加快更新换代,银两和劳力可以灵活地调配。这样做既保证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又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该做法最直接的好处是省去宫中收藏的麻烦,产地百姓的负担也减少了。吕坤对此做了总结:“此无损于陛下,而有益于苍生,何惮而不为?”[23]
皇木采办,适量为宜,这是吕坤的又一建议。国朝自迁都以来,京城大兴土木不断,宫中修建频繁,皇木采办成为常事。但采办皇木,百姓受苦,耗费银两巨多,冲击社会正常秩序,吕坤对此了解甚多。因此,他上疏言:“内府宫廷自需大木,而采木之苦,陛下闻之乎?臣自一木之言,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或孤生万仞崖边,或丛长千重岭外。寒暑渴饥瘟疫瘴疠,而众者无论矣。乃一木初臣人,千夫难移,每日一祭神明,每行不过数步。倘遭艰险之处,跌伤压众,常百十人。蜀民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苦可知矣’。至于磕碰之处,岂无伤痕,而官责民罚,谓不合成,依然无用,重去伐山。”[24]吕坤所言,主要描述采木之艰辛,人员伤亡之惨重,并且说出树木成材来之不易,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保护树木的心愿。从“陛下闻之乎”这一言可以看出,吕坤提醒皇上早日下旨,对皇木采办事宜应该重新制定一些合理的措施。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建议具有合理性,吕坤继续论述:“每木一根,官价虽云千两,比来都下,民费不止万金。臣见川、贵、湖、广之民,谈及采木,莫不哽咽。”由于大量采木,百姓劳役加重,百姓对此深恶痛绝,这是一方面。还有大量木材堆积,可能引发火灾,“且不能生火,积久易焚,前年山西厂之灾是已”[25]。对于皇木供过于求且大量堆积这种现象,他建议:“今大工木料,既已报完,采办新林,止需后用。倘少其树木,多其岁月,减其尺寸,增其价值,而川贵湖广之人心收。”分析吕坤的建议,他长远的着眼点是稳定天下人心。但从客观上讲,这是调整行业之间比例的举措。他建议停止采办备用的木料,其实是建议减少木料采办的数量。“少其树木”这是对该观点的进一步强调。“多其岁月,减其尺寸”这是让放宽采木的期限,降低选采木料的标准。这样可以减少采木的难度,减轻采木者的负担。“增其价值”是提高木料的价格,能使采木者增加受益,他们从中可以得到利益。如果按吕坤的建议去做,可以减少采办皇木的人数,转移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进行农桑业生产,或从事其他行业。如果减少砍伐量,可使林业发展受到的影响较少。在川贵湖广这些气候较为温暖湿润的地区,如果林业能正常发展,可以带动不少相关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