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晋北边关森林广布

一、明初晋北边关森林广布

明王朝初年,晋北边关一带,生态环境较好。据弘治年间(1488—1505)兵部尚书马文升云:“自山西偏头、雁门、紫荆,历居庸、潮河川、喜峰口直至山海关一带,延袤数千余里,山势高险,林木茂盛,人马不通,实为第二藩篱。”[4]马文升所言,强调从偏头关至山海关一带,山脉绵延,地势险要,林木茂盛,当时还是北部边关重要的天然防护屏障。从中可以看出,在弘治年间,晋北边关一带森林还很茂密。

永乐四年(1406),为修建北京宫殿,朝廷派遣官员分赴天下各地采伐大木,右佥都御史仲成就被派往山西五台山督率军民采木。文献载:“右佥都御史仲成,四年命率山西军民采木于五台山。”[5]由此判定,五台山当时可采伐的大木还较多,如果再估算不可采伐的树木,可以推知,当时五台山森林覆盖度较高。据明代人说:“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度,国初尚然。”恒山一线的北楼、宁武一带是“林木葱郁。”[6]以上文献进一步证实,恒山、五台山一带在明初森林广布。直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新任山西巡抚赵时春上奏朝廷时,有以下内容:“照得山西西南面一带山场,千里赤地,俱各砍伐无木,唯五台山一带东北至紫荆关西北,至雁门等边关林木,密迩边外,旧时不敢砍伐,巍然尚存。”[7]由该文献得知,直至嘉靖中后期,五台山、恒山一带森林分布还较多。由于在明代,北方大部分地区,森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的。由此可进一步推知,在明初,晋北三关等边关地区森林分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