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财政吃紧

二、财政吃紧

如果对万历中期以来的财政紧缺状况做细致的研究,那将面临一个大的课题。这里,笔者仅从太仓银库逐年减少这一事实,从侧面了解当时的财政情况。

“明王朝的国库主要有四类,它们是:户部所属的太仓库、工部所属节慎库、太仆寺库及光禄寺库。”[5]

这四类国库的盈乏情况,可以反映当时朝廷的财政状况。而“太仓银库,百官之廪禄、九边之军需所取给也”[6]。因此,通过分析太仓库银贮银量的变化,可以了解当时财政收支情况的一些信息。

表1 万历十四年至万历十七年太仓贮银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得知,太仓有三类库银,分别是老库、窖房和外库。一般情况下,支出银两的顺序是先用外库,再动窖房,最后才动用老库的银两。万历十四年和十五年只动用了外库的银两,使外库的银两越来越少。时至十五年三月,外库剩余银九万两,两年减少银三十七万两。从万历十六年开始,由于外库银用光,开始动用窖房的银两。至万历十七年年底,窖房只剩银一百一十八万两,两年减少银二百八十二万两。

由上面分析至少可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1)从万历十四年(1586)至万历十七年(1589),太仓库贮银两逐年减少,而且减少的速度很快。

(2)这四年间,每年朝廷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所以才动用库存银两。

(3)四年内,财政收支差额逐年增大,而且增加的速度很快。

明王朝其他国库银两的盈乏情况,这里不再叙述,仅从太仓库贮银的变化,可以说明当时国家的财政日益吃紧。财政紧缺能够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比如,影响朝廷对农桑业和商业方面的银两投入;影响军饷的供应;在抗灾救灾方面银两不足,也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等。明王朝为了扭转财政紧缺,必然要加重赋税。这样,百姓的负担一定会加重,官府同百姓的矛盾会日益加剧。所以,吕坤上疏他的一些奏折,建议社会进行全方位改革,同时利用职务之便推出一些具体实施措施,这些都是非常及时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