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的自我评价
万历二十年(1592),吕坤上疏《摘陈边计民艰疏》,该奏折前面有一简短的《自序》。
“臣闻振刷者安边之要图,节俭者恤民之至计。臣素无匡时远略,经世谟可为圣天子献。惟是臣滥叨督抚,职在安攘,所有一得唾余,请下诸司确议。中间有不便于士大夫者,极便于军民。有不便于一时者,极便于久远。惟愿破积习之故套,去公共之私情,无以明作为纷更,无以因循为安静,则天下幸甚。”[19]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笔者依照吕坤的原意,直译如下:
作为一位寻求改革的官员,安定百姓、稳定边疆是应该做的事情,多提倡物资节俭,多多救济百姓,这是重要的行动。我没有挽救危难的雄才大略,但能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可告知皇上。今给陛下上疏,想利用巡抚职务之便,求做一些安定民心、稳定国家的一些事情。今上疏的全部内容,请求相关部门认真讨论。有的是为了普通军民利益,可对一些官员不利;有的是为了长远的利益,则对眼前的一些事情不利。现在应打破一些旧的、不合理的制度,在振兴王朝中,从上到下不能感情用事,不要因为出现一些反对声音而放弃一些好的整改措施,不要为了暂时的安稳而因循守旧。如果真能这样,百姓幸运,王朝幸运。
在《自序》中,吕坤对自己的想法以及上疏的目的做了陈述,但从《自序》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吕坤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官员的他常想的事是“振兴国家、安定百姓、稳定边疆”;他吏治的行为“多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官”“多考虑长远而牺牲眼前的利益”;他常做一些打破“旧规矩”,去除“不合理制度”的事,从不因循守旧。
吕坤在自撰的墓志铭中表白:“将一寸丹心献之上帝,任其校勘平生。将两肩重任付之同人,赖其挽回世道。”吕坤对自己的评判较为客观,一颗诚心对君忠心耿耿,一切功过任凭天地良心评判,一生行为奉献于同胞百姓,一腔正义极力挽回世道公平。他建议丧葬从简,不得浪费一点百姓的血汗,正像他所言“一毫金珠不以入棺,一寸缣帛不以送葬”。
吕坤倡导移风易俗,遗弃传统文化的糟粕,他生前的遗嘱强调:“不动吹鼓,不设宴饮,风水、阴阳、僧道家言,一切勿用。”[20]他认为,一些丧葬习俗越来越烦琐,对古人遗留文化不断地扭曲、变形,而且扰乱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从思想角度“强迫”民众做一些毫无意义且浪费物力、劳力的事。他深知,若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风俗,至少可以在他的家族首先弃掉一些不良的习俗。
吕坤牢记家父嘱托:尊“天理”,这成为他一生自信的原因。墓志铭里自谓:“奉先君天理二字于膺堂,毕生不敢失坠,此君所自信者也。”他所谈的“天理”,其内涵包罗万象,指天地宇宙的一切规则,当然包括人世间的一切规则。
吕坤自我评述:“君性峭直,不委婉,严毅,少温燠,居官持法而清凉,居家义盛恩薄。”[21]他确实为人正直,做事不耍“委婉”等花样。他为官断事果敢,刚强严厉,他执法严明,不讲情面,一律按条规执行。遇事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他有一身正气,乐意助贫扶弱,助人不求回报。他做事以客观规律为准则,向一些伪科学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