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垦殖对森林的破坏

二、土地垦殖对森林的破坏

明王朝建立以后,王土内生产逐渐恢复,人口不断地增加。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开垦规模也相应地扩大。因此,自明初起,政府重视组织屯田。山西代州雁门关就是屯田的有名地区之一,因为这一带驻军很多,驻军“以十分为率,以七分守城,三分屯田”。[8]是否有十分之三的驻军进行屯田活动,该文献记载的事实是否可靠?不需要去考证,因为在明代的不同时期,雁门关一带军人屯田的规模是不同的。因此,这里得出一个定性的结论,在明代的一些时期,山西北部边关一带,军人屯田的规模是较大的。

百姓也参与垦种,凡可种植的地方都陆续加以垦种。因此,森林、灌木丛进一步受到蚕食。15世纪末16世纪初,百姓垦田的规模日趋增大,对森林造成危害。为了保护边关山林,正德十年(1515)二月,“提督山西三关都御史陈天祥奏,雁门、宁武、偏头关,后有山隘峻险,以扼北虏。近因势豪伐木,居之冲其喇河堡、乔麦川、后无墩、壹烽堠,虏得径入,宜添设墩堠,使声势相援。其龙泉关、迤南、恶口石等地,俱有径路可通真定、顺德等处亦宜防禁。兵部议,令总制提督巡抚等官以时整饬,从之”。[9]从陈天祥所言可知,原来三关一带森林茂密,再加上山势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由于长期的伐木,使得好多关口容易通行人马,这样北部游牧骑兵容易入侵。

从文献中还可以得知,伐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得到木材而伐木,另一种是为了开辟居民点和扩大耕地而伐木。以上文献对后者有较多的文字记述,具体叙述了一些居民点向边山森林里延伸,很多关口开辟成路径。该文献记载的目的,主要向后人表述,当时三关一带及其以东的天然防护林对京师的防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森林被破坏,这种防御体系逐渐被破坏,因而兵部下令禁山护林。但从该文献可以进一步推知,居民点向森林里延伸,意味着在林地中必须开辟大量的耕地,因为农业社会的居民主要以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进一步分析三关地区的自然条件,这一带以半湿润气候和半干旱气候为主,且缺少湖泊和经济林,因此,谈不上发展渔业和采集业。居民有时去山外贩卖木材,但必须避开官府的严查,其行动方可成功。因此,当时在边山一带土地垦殖的规模是较大的。由此可以推知,当时无序的土地垦殖,对森林的破坏程度是较大的。

同年四月,陈天祥又为边山一带垦殖之事上奏:“各边关禁例,砍伐木林者治罪,而未有开垦山场之禁,以故奸豪往往垦田立庄,道路日辟,关险寖夷,较之伐木,为患尤甚,乞一体重治。给事中黄钟亦言,自浑源以西至雁门、宁武、偏头等关三四百里皆为禁山,盖借林木以资形势。近年规利之徒斩伐平旷,致使盗贼逃窜、奸细出没,边关失险,夷狄乘便俱下。兵部议,谓此弊不独山西三关为然,紫金、倒马、居庸、龙泉等关亦有之达(鞑)虏,深入实由于此,宜令提督御史及镇巡官严加禁约,凡垦禁山毁关隘者悉以砍伐林木例治之,遇赦不宥,报可。”[10]

这次上奏,陈天祥主要针对禁山开垦之事,特别是一些地方豪强,霸占一个区域的土地,然后“垦田立庄”,在边山区开辟道路,使一些险要之地,渐渐变成了能够自由、安全通行之地。当然,无论“垦田立庄”,还是开辟道路,首先必须砍伐大量森林,因此他谈到,开垦土地,比单纯的伐木对森林破坏更严重。因此,陈天祥的奏言句句显示出危机感,禁止边山垦田,确实该立法了。从朝中官员对奏折的响应可以证实,陈天祥的奏言,其内容具有真实可靠性。如果站在整个北方国防线这个角度上看,除了三关以外,还有紫金、居庸、龙泉等关地势险要,在旧时林木茂盛时,其防御功能较强。砍伐树木、开垦林地成为北部国防沿线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给事中黄钟的建议是,让整个北部国防沿线禁山护林,并且严惩伐木者,此次建议得到了皇上的批准。从该事实可以推知,只有伐木垦田达到一定规模,陈天祥才会上奏请求立法。从朝中官员的响应中还可以得知,王土的北部边防线一带土地垦殖的规模较大,对边山森林破坏较为严重,因而才请求发布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