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回顾

观点回顾

基于现有史料,我们再来回顾本书的基本观点,看看是否能有新的认识。

自18世纪起源伊始,社会运动就一直以交响乐而非独奏曲的方式向前演进。通过回顾英美历史中的相关事件,我们对于以下一点已无疑问:社会运动从各种派别相互掺杂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其运动着眼于通过不断地变换联盟关系以期实现相对明确的政治变革。政治精英人物(他们享有相当程度的对其诉求的保护)与工人阶级中相对有组织的群体(他们占有人数、联系和地方支持方面的优势)所组成的联盟,至少在社会运动的最初阶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运动结合了三类诉求:纲领诉求、身份诉求和立场诉求。在我们所回顾的斗争事件中,政治变革的纲领诉求往往过于突出,但其中也不乏其他两类诉求:例如,纲领诉求的倡导者要求享有自主和从事有效活动的身份,运动的参与者要求就相关议题公开陈述其政治立场。(行文至此,我们尚未谈及将一部分人排斥出去的政治立场诉求,不过我们会谈到的。)在18世纪向19世纪变迁的过程中,我们将看到这三类诉求持久地融合在公共集会、请愿施压、公开声明、示威活动和象征符号的运用中。

在社会运动和社会运动的诉求者中,以及在社会运动的各个阶段,纲领诉求、身份诉求和立场诉求各自凸显的程度会发生显著变化。尽管我们尚未充分检验这种变化以验证上述结论,但在本章论述中已看到了纲领诉求、身份诉求和立场诉求的交替运用:(1)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英国工人运动对社会救济和议会改革等纲领诉求表示支持;(2)宣称组织起来的工人是一股强大、可敬的力量等身份诉求;(3)不满于工人阶级在政权体系中的边缘地位等立场诉求。

民主化推动了社会运动的形成。这一部分的分析尚未展开。不过,美国和英国的成功经验与法国和荷兰所遭遇的挫折,让我们多少了解到民主化与社会运动的快速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着一致性。此外,这些国家的历史还表明在社会运动的运作与政治生活的议会化以及随之兴起的竞争性选举之间存在着重要关联。这一双向的因果关系将在随后予以揭示。社会运动更有可能在各级议会必须与当地民众协商的环境下产生。相反,如果没有这样的协商机制,也有可能——如通过压榨殖民地的奴隶和农奴——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但是,实施统治的政权所面对的可能就是诸如叛乱或谋反等斗争政治的其他形式。

社会运动强调的是人民主权。在本章所述案例中,我们看到对于人民主权的强调引发出尖锐的政治问题:谁有资格代表人民说话?言论权中是否包含批评现行政治体制的权利?在何种情况下公共秩序高于这些权利?此外,还涉及报复性仪式、公众不服从、竞争性选举等问题。社会运动将权利问题置于大众政治的核心。对于这种运动、斗争剧目和WUNC展示的新兴结合体,英美统治当局通常持相对宽容的态度,这也让当局无力应对这样一种主张,即当局的批评者而非当局才是真正为人民说话的人。

与以地方为根基的大众政治形式相比,社会运动的范围、强度和效果严重依赖于运动中的政治企业家。一群年轻人街头偶遇同样可以促成诸如喧闹曲或迫使某人骑木棍游街等事件,但废奴运动这样的社会运动则需要宗教骨干、会众领袖和立法者对此议题持续施压,为地方行动团体牵线搭桥,筹划公共集会和请愿活动,并将奴隶制引入竞选议题之中;否则,废奴主义很可能行之不远。18世纪60年代,伦敦的约翰·威尔克斯及其骨干们(也包括波士顿的塞缪尔·亚当斯及其同伙)在社会运动的组成要素——运动、表演和WUNC展示——方面率先实践,但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在五六十年后被英国(和美国)的政治企业家们视为必备。

一种政治环境中所形成的社会运动,能够通过示范、沟通和合作进而为其他政治环境所采用。我们注意到在北美——特别是英伦岛——社会运动的策略呈现出不受限于环境的普遍化趋向,我们也看到美国、英国、荷兰和法国已出现了相互促进与合作的国际化先声——彼此借鉴各自的社会运动创新,由此促使废奴运动迅速成为一项国际事业(Walsh-Russo 2017)。社会运动在19世纪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化发展:例如,爱尔兰的反英分子借助英美的移民和同情者获得支持(Hanagan 1998)。

社会运动的形式、人事结构和诉求是随着历史而变化和发展的。或许,这个结论可以被本章有关欧洲和北美历史的初步考察所证实。在1765年至19世纪30年代的斗争事件中,我们无论如何都能看到重大的变化和持续不断的进化。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看到社会运动的诉求伸张活动最初旨在挑战国家当局,但它很快就被支持当局的各种表达所运用,同时也被用于向地方精英、宗教领袖、资本家等其他形式的权威伸张诉求。我们所讨论的这一政治现象深深地扎根于区域和国家的历史之中。

作为人类创造的制度形式,社会运动有可能消亡或转变成为其他截然不同的政治形式。这个结论与前几个结论一脉相承。将社会运动在法国和荷兰的负面历史充实到论据中,可以看到社会运动的各个要素不仅不会永世长存,反而在统治当局的镇压下脆弱不堪。此外,我们还将在随后几章频频目睹行动者之间国际联系的大量增加,正在造就一个与社会运动最初半个世纪的发展仅存在模糊相似性的自下而上政治(bottom-up politics)的新形式。确实,我们需要系统分析之后才能作出判断:何种条件对于社会运动的生存至关重要、何种条件对于社会运动的生存是致命的毒素?下一章有关19世纪的考察将增进我们这方面的认识。

[1]卡尔·贝德克尔(Karl Baedeker,1801—1859年),德国出版商,因发明“旅行指南”而闻名欧洲。——译者注

[2]靴子的英文词是boot,布特爵士的英文词是Bute,两个词发音相同。——译者注

[3]一般逮捕令(general warrant),英国国务大臣签发的一种逮捕令,可以只指定应予追究的行为而不指定应予追究的人,至于谁应受逮捕则由令状执行官自由裁量。1763年,哈利法克斯(Halifax)勋爵发出一般逮捕令,逮捕了《英国北佬》第45期的相关行为人,其中包括威尔克斯。同年12月,首席法官普拉特(Pratt)裁定一般逮捕令非法;1776年英国下议院宣告一般逮捕令非法。1769年,威尔克斯获得了4000英镑的损害赔偿金。——译者注

[4]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年),18世纪后期英国最具盛名的政治理论家,保守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法国革命论》已于1998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注

[5]英文原文为“No Blasphemer”,即“没有亵渎者”。这里采取意译。——译者注

[6]《暴乱治罪法》(Riot Act),1714年英王乔治一世颁布的一项制定法,规定12人以上的非法集会扰乱治安者,必须在治安官或类似职权者宣读此法后一个小时内自行解散,否则处以重罪,治安官对暴乱者的伤亡不负法律责任。该法于1967年废止。——译者注

[7]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中欧霸权,而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称作“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普鲁士和英国在战争中获胜,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法国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英国,并撤出印度殖民地。——译者注

[8]《印花税法》(the Stamp Act),1765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对北美殖民地征收直接税的法令,规定殖民地所有法定文件、商业凭证、报刊书籍等均须加贴印花税票。由于涉税范围极广,预估英国政府每年可获得大约6万英镑的税收。该法1766年被迫废止。——译者注

[9]“自由之子社”(Sons of Liberty),是协调各殖民地开展抵制运动的第一个有效组织,1765年11月初在纽约成立,随后在各殖民地相继成立分社,至1766年初,“自由之子社”已联络了从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到新罕布什尔的普茨茅斯之间许多城市的抵制运动。——译者注

[10]塞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美国政治活动家,波士顿“自由之子社”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波士顿通信委员会的创始人、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发起人、两届大陆会议的代表,曾签署了《独立宣言》和参与起草邦联宪法,在1794—1797年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译者注

[11]《汤森税法》(Townshend Acts),1767年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汤森提议并获得通过的一部法令,规定对殖民地从英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包括纸张、玻璃和茶叶等)征税。——译者注

[12]哈利法克斯(Halifax),现为加拿大的新斯科舍(Nova Scotia)省。——译者注

[13]这场战争史称“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5年)。为反击英国的贸易和政治封锁,并妄图占领英属加拿大,美国国会在1812年6月1日通过了麦迪逊总统的对英宣战提议;18日,美国正式对英宣战。1813年,英国在击溃拿破仑帝国后,将更多兵力增援北美战场;10月,大型英国舰队开赴美国领海并封锁海岸。1814年,英国海军在切萨皮克湾登陆,8月长驱直入首都华盛顿,焚烧了包括白宫在内的大部分政府建筑,麦迪逊总统及其政府成员仓皇出逃。9月11日,14艘美国军舰与两倍于己的英国舰队在尚普兰湖激战,美军大胜,迫使英军退回了加拿大。1814年12月24日,美英两国在今比利时境内的根特签订《根特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双方同意边界恢复原状。1815年1月,英军进攻新奥尔良,被美军击退;此时,签订停战条约的消息传到北美,战争结束。——译者注

[14]乔治·戈登(Lord George Gordon,1751—1793年),第三代戈登公爵(Cosmo George Gordon)之子,1780年伦敦反天主教暴乱的煽动者。曾就读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英国海军并晋升海军上尉,1774年进入议会,1779年组织并领导新教徒联合会,1780年6月2日率领民众向议会递交反对《天主教徒解救法案》(Catholic Relief Act,1778)的请愿书,随后发生了为期数日的“戈登暴乱”,损毁了天主教会大量财物,袭击了英格兰银行以及一些公共设施,造成了大约450人死伤,最后军队赶来平息了暴乱。事后,戈登被控叛国罪,但法庭判决无罪释放。——译者注

[15]亨利·亨特(Henry Hunt,1773—1835年),19世纪初英国激进主义运动领导人,一生致力于宣传和倡导普选权,要求进行议会改革;1830年当选下院议员。——译者注

[16]蓝色在英国通常代表了保守。——译者注

[17]即1772年成立的“威尔凯特激进分子立宪俱乐部”(the Constitution Club of Wilkite)。——译者注

[18]威廉·霍加斯(1679—1764年),英国现实主义画家、讽刺画家、欧洲连环漫画的先驱,其作品对18世纪的时尚、风俗和政治颇多嘲讽。——译者注

[19]由于镇压军警多为滑铁卢战役的老兵,因而取“滑铁卢”的谐音和寓意,将圣彼得广场上的镇压活动讥讽为“彼得卢”,旨在嘲笑当局以对付拿破仑的声势对付本国民众。——译者注

[20]《六法令》(Six Acts),又称《限制言论自由法令》,是通过限制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阻止反政府宣传的六部法令的统称。——译者注

[21]《联合法》(Combination Laws),这部法令禁止工人开展联合争取增加工资、缩减工时等权益,并宣布工会为非法。1824年该法被废除,1871年《工会法》承认工会的合法性。——译者注

[22]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解放法令》(Emancipation Act),规定给予天主教徒以平等的公民权利。——译者注

[23]约翰·富兰克林·詹姆森(1859—1937年),美国历史学家,是1884年创建美国历史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译者注

[24]基督教贵格会(Quakers),又称教友派或公谊会,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成立于17世纪50年代的英国,其创始人被认为是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贵格会在政治上坚决反对奴隶制,在英美两国的废奴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译者注

[25]奥伦治亲王威廉五世的妻子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妹妹。——译者注

[26]1787年,爱国者发动反对威廉五世的起义,威廉五世携家眷逃离海牙;9月13日,腓特烈·威廉二世入侵荷兰,威廉五世在其军事干预下重返荷兰恢复秩序。——译者注

[27]1793年,荷兰联合英国反对法国革命;1795年,法国对英国和荷兰宣战,流亡法国的荷兰爱国者运动领导人组织巴达维亚军团,协同法国军队入侵并占领荷兰,威廉五世逃往英国,爱国者宣布成立“巴达维亚共和国”,七省联合的荷兰共和国灭亡。——译者注

[28]1806年,拿破仑迫使荷兰废黜了民选的执政官,将巴达维亚共和国改为荷兰王国(The Kingdom of Holland),任命其弟路易·波拿巴为荷兰王国的国王。1810年,拿破仑下令废黜路易·波拿巴,将荷兰并入法国。自此,荷兰人民从崇尚法国开始转为反对法国。——译者注

[29]滑铁卢战役后,欧洲各国政要于1815年聚会维也纳签订《维也纳和约》;在荷兰问题上,《和约》对英国所占领的荷兰土地(南非、北美圭亚那部分土地,以及锡兰岛)正式予以确认,同时,为安抚荷兰,将奥属尼德兰(比利时)划归荷兰,比利时与荷兰合并后称“尼德兰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译者注

〔1〕.本章作者是查尔斯·蒂利。莱斯莉·伍德和欧内斯托·卡斯塔涅达对本章进行了编辑,部分语句略有改动,文献引用略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