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简史
2003年,年仅15岁的美国少年克里斯托弗·普尔(Christopher Poole)推出了一个名为“四叶频道”(4chan)的网站。该网站最初是一个讨论日本动漫(日本动画电影在美国男性青少年中颇受欢迎)的论坛,用户发布带有文字的图片,其他用户亦以类似的方式回复。帖子会在网站上停留几分钟或几周,这取决于有多少人参与讨论以及得到多少回复(Dewey 2014)。“四叶频道”的用户主要是居住在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男性。该网站因其一个名为“/b/”的讨论区而吸引众多会员,并获得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该讨论区没有主题、随机发言。
今天的“四叶频道”是一个涵盖了50多个主题讨论区的在线论坛,用户可在论坛发布照片或图片,并发表或是颇具争议或是滑稽可笑的评论(Kushner 2014)。“四叶频道”允许用户匿名发帖,“匿名者”这一名号由此得名。与其他在线论坛不同,“四叶频道”的特点是任何人在其任何讨论区发帖或发表评论时,只要没有使用用户名,系统就会将其默认为“匿名者”(Klein 2015)。网站创始人普尔希望匿名可以使网站保持其玩世不恭的秉性。许多最受关注的动漫和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的话题都发源于“四叶频道”,包括“大笑猫”(LOLcats)、“巧克力雨”(Chocolate Rain)、“瑞克摇”(RickRolls)、“不会吧!伙计”(Impossibru!man)[1]、“34规”(Rule 34)和“你只能看一次”(YOLO)。
与“四叶频道”用户密切相关的一件事就是追求所谓“lulz”——该词源自首字母缩写词LOL,意即“放声大笑”(Laugh Out Loud)。在“四叶频道”上获得“lulz”就等同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点赞(Jordan and Taylor 2004)。对“lulz”的追求使其最著名的“/b/”讨论区呈现出极其玩世不恭的性质(Kushner 2014),上面的帖子趋于极端,充斥着浅薄的笑话和低级趣味的图片,包含了许多色情或令人反感的内容。大多数进入“/b/”讨论区的用户都不使用真实姓名,他们通常以默认的网名“匿名者”登录(Knappenberger 2012)。有趣的是“/b/”讨论区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组,该群组日益得到论坛上许多人的关注,他们开始以集体协作的方式共同开展在线“钓鱼”(trolling)行动。所谓“钓鱼”,是指发一些故意冒犯某人或进行挑衅的帖子,目的是使个体或群体感到不安并引起其作出回应(Knappenberger 2012)。“/b/”讨论区上的这个群组越来越多地开展大规模的集体“钓鱼”行动,最终致使该群组采用他们惯常使用的网名称自己为“匿名者”(Klein 2015)。一种匿名文化就此在“/b/”讨论区形成,并逐渐不再采用“钓鱼”的方式,而是投身于运动并开展网络自警活动(vigilante campaigns online)[2](McDowell 2015)。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论坛开始关注“/b/”讨论区上的这个群组,并称其为“匿名者”。
2006年,“四叶频道”首次发动网络攻击,攻击对象是芬兰的大型网络游戏“哈宝宾馆”(Habbo Hotel),其理由是——“匿名者”的一些成员认为——游戏中黑皮肤的虚拟人物遭遇了较白皮肤的虚拟人物更多的阻碍。
“四叶频道”上一群自称“/b/lockers”的用户利用“哈宝宾馆”的一个技术问题发动了攻击,由于游戏中虚拟人物只能依次进出场所,攻击者因此操纵若干虚拟人物堵在游戏中最热门场所“游泳池”的出入口。
(YF 2017)
这一攻击导致“游泳池”瘫痪,许多游戏用户因此感到愤怒。攻击者将自己称作“匿名者”(YF 2017),“匿名者”也因此第一次登上了新闻版面——位于洛杉矶的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对此网络攻击事件进行了报道。这篇耸人听闻的报道将“匿名者”冠以“类固醇黑客”“国内恐怖分子”“互联网仇恨机器”等称号,并认为其所发动的攻击随机而漫无目标,或仅仅是出于破坏性的目的(Schuman 2007)。
尽管与“匿名者”相伴随的是一种神秘感,但其群体规模却不断壮大,并越来越多地为其零碎的信念或特定目的发动有组织的网络攻击。这个在线团体在组织上极为松散,但其所作所为却促使人们对一些现实问题予以关注。“匿名者”广泛介入在线社会正义、互联网权利以及——特别是——信息自由等议题,近年来随着该团体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匿名者”的行动力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