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神教会
2008年1月,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倡导并赞扬科学神教会(Scientology)的视频出现在互联网上。这段视频很快被“四叶频道”拿来恶搞,而科学神教会的信徒也以版权保护的名义试图禁止他人传播汤姆·克鲁斯的视频。作为一种抗议,该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由于该视频受版权保护,因此科学神教会要求相关侵权网站删除该视频,并对拒绝删除视频的网站发起法律诉讼。“匿名者”在其“/b/”讨论区发表声明,将科学神教会的上述行为视为一种舆论审查,并决定采取极端措施予以反制(InfoSec Institute 2011)。随后“匿名者”组织成员在“油管”频道发布了由计算机配音的“新闻稿”,矛头直指科学神教会。这段“新闻稿”在几周内获得了超过200万次点击量,“匿名者”组织也因此首次在自己的网站之外赢得了关注和支持,并争取到了更多成员(Coleman 2013)。这段所谓“新闻稿”视频是“匿名者”组织首次通过公开发表声明的方式启动某项“操作”。“匿名者”也由此建立了一套模式,用以制作视频并呼吁人们理解、参与或支持某些“操作”。
鉴于成千上万的人参与了攻击科学神教会的行动,“匿名者”组织已不再只是网站上的一个群组,也不只是代表了某种文化(Chen 2014),其规模很快超出了“/b/”讨论区的容量,需要更大的平台以便数千甚至数百万人得以相互交流并协调开展行动(Kushner 2014)。“匿名者”因此选择使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中继聊天”,并将“中继聊天”服务器视为所谓“自由空间”(free space)的典范——在这个空间人们可以伪造和变换各种身份、培养技能,并发展相互协作的联系纽带;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调动起来用以开展集体行动(Coleman 2013)。该“自由空间”让“匿名者”组织得以在互联网上协调、动员和统一其开展的行动,并基于此背景发动了针对科学神教会的攻击。“匿名者”组织多次对科学神教会发动“拒绝服务攻击”,致使其被迫关闭网站,这些攻击几乎给后者造成了永久性破坏(Chen 2014)。此外,数以百计的人还采用其他形式的集体行动策略,以诸如堵塞科学神教会的电子邮件和电话服务等方式发动攻击。有一部分人以教会名义向多家不同的送餐点订购食物,导致科学神教会为此支付了数千美元的费用。
真正打造出“匿名者”身份并使其在公众想象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是2008年3月的抗议事件:抗议者走上街头,在科学神教会位于全美各地的教堂前举行抗议活动(Massa 2016)。成千上万的“匿名者”组织成员现身现实世界,聚集在一起表达抗议。“匿名者”组织首次在现实世界发动抗议,他们戴上盖伊·福克斯面具隐藏身份,并在现实生活中继续保持匿名(Knappenberger 2012)。盖伊·福克斯面具就此成为一种隐匿自身身份的象征。
此后,“匿名者”组织又在2009年发动了一系列小规模“操作”,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互联网中继聊天”和社交媒体使其得以继续以一个松散团体的形式开展运动,因为“操作”可以在不需要构建任何科层机构或正式组织的情况下极其精细地相互协调、彼此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