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行动

报复行动

“四叶山基”计划(Project Chanology,即反对科学神教会的行动)令“匿名者”组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最著名的匿名攻击是“报复行动”(Operation Payback,或称“行动复仇”)。“报复行动”的起因是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承认雇用了“一家印度软件公司埃普列克斯(AiPlex),而埃普列克斯公开承认对一家名为海盗湾(The Pirate Bay)的互联网盗版网站发动了‘拒绝服务攻击’”(Bakioğlu 2016:40)。“匿名者”将海盗湾以及其他盗版网站视为传播和共享信息的天然合法途径,“拒绝服务攻击”成为其他组织用以攻击盗版网站的手段,这一点让“匿名者”感到非常沮丧。“匿名者”对美国电影协会、美国唱片业协会、埃普列克斯以及与这些网站相关的许多强调版权的网站发动了“拒绝服务攻击”,中断了这些网站的服务,对这些版权公司造成严重破坏。此次攻击仅仅只是“报复行动”的开始。

2010年底,包括万事达(MasterCard)、贝宝(PayPal)、维萨(Visa)和亚马逊(Amazon)在内的许多金融和电子商务公司都停止办理对维基解密(WikiLeaks)的捐赠业务。维基解密是“举报人”或“吹哨人”(whistleblowers)常用的所谓言论守望者组织(InfoSec Institute 2011),迄今已对外公布了数十万份保密级别的外交文件(这些文件通常包含了极具争议的内容)。“匿名者”认为维基解密以及诸如此类的网站对于公众而言可谓弥足珍贵,因此被实际上斩断了维基解密接受捐款渠道的公司所激怒。“匿名者”在“油管”频道上公布了一段视频,正式宣布对这些公司发动“报复行动”(Klein 2015)。

这项行动所洋溢着的反大公司精神(anti-corporate spirit)使其迅速获得公众青睐。“匿名者”组织的资深黑客通过“互联网中继聊天”指导新手对万事达、贝宝、维萨、亚马逊和其他公司进行攻击(Delio 2014)。这是普通网民第一次运用“低轨离子炮”协同经验丰富的黑客向受攻击的网站发动数十次“拒绝服务攻击”(Kushner 2014)。上述公司遭受重创,维萨声称损失高达500万美元。“报复行动”引发了媒体对“匿名者”的关注,甚至将这场攻击视为一场运动而予以讨论(Knappenberger 2012)。

“报复行动”仅仅对“匿名者”自身产生了影响:既丝毫无法改变与版权和盗版相关的法律,也未能恢复维基解密的银行和信用卡服务。2011年,美国、英国和荷兰有16人因涉嫌向贝宝发动“拒绝服务攻击”或黑客攻击而被捕(Sengupta 2011),其中一名16岁少年因为是“匿名者”组织成员而被捕(Sengupta 2011)。被捕的16人中有13人承认对贝宝发动了网络攻击,他们面临最高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

不久之后,对科氏工业集团(Koch Industries)网站发动网络攻击的当事人亦被逮捕并被提起诉讼。这名38岁的男子承认其参与了攻击,他被判处2年徒刑和183000美元的罚款(Vaas 2013)。这名男子只是数千名参与攻击人中的一员,据称其攻击的时间仅为一分钟。“匿名者”组织成员即便是以很短的时间参与攻击,也仍有可能遭到逮捕和指控,其中既可能是资深黑客,也可能只是偶尔在“四叶频道”上看到一个帖子后好奇地点击链接参与1分钟攻击的普通网民。就后者而言,他们很难解释为什么自己会参与其中,人们也很难评估这些普通网民在攻击中发挥了多少作用。不过,“匿名者”成员对“报复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满意,许多成员认为应该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帮助解决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不公正现象。

就“匿名者”组织内部而言,一些成员认为自己正在追求政治变革,一些成员希望达成无政府或乌托邦的政治前景。参加“报复行动”的成员对于他们为什么针对反盗版公司发动攻击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成员认为“盗版是共享信息文化革命的下一个步骤……,它是信息奇点(information singularity)的开端,是无论财富或能力而实现真正‘机会均等’的开始”(Bakioglu 2016:43);也有一些成员表达了更加现实的目标,“如果我们说盗版应当合法化,没有人会理睬我们,我们因此要求缩短版权期限至一个合理的时间段,这听起来更加合理”(Bakioglu 2016:43)。这些成员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相同的战斗,却对“匿名者”组织的长期目标莫衷一是。曾经参与“匿名者”组织活动的人说,该组织的参与者既包括无政府主义者和关注灾难议题的老成员,也包括偶然制造混乱以表明自己是“匿名者”中一员的新成员。而缺乏组织以及随意的人可以轻易地参与“匿名者”行动使其缺乏清晰的共同信息或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