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动的国际化

社会运动的国际化

本章所考察的19世纪若干国家的社会运动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即尽管社会运动的发生、发展和各自特色主要由一个国家政治结构的变化所决定,但国际联系(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也在导致其形成重大差异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已经看到,在18世纪社会运动的草创时期,英国和北美的行动者就密切地相互影响;我们也看到反奴隶制的运动从很早就已转向真正的国际化。就整个19世纪而言,国际联系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1.社会运动对由国际交往所产生的变化——如移民潮等——作出回应,美国的本土主义运动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实例。

2.社会运动企业家处心积虑地经营着跨国组织,试图以此迂回超越国家政权。本章就此回顾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国际,也相应追溯了19世纪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分离主义分子及其同情者的巨大影响力。

3.当统治者和诉求者试图寻求外部对其政治行为的支持时,他们所开展的国际联系便对社会运动产生了影响。无论是政权还是与之相对的社会运动,只要主张代表了作为整体的人民,都需要验证这种代表性并以此为条件寻求国际支持。此外,随着19世纪的消逝,我们将看到无论统治者自称民主还是反对者宣称其非民主,都越来越多地引来局外人的介入甚至干涉。

要求统治具有合法性的诉求反过来促使被压迫人民采用社会运动的策略——运动、斗争剧目和WUNC展示——寻求外部对其反抗压迫者的斗争予以支持。印度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便是这一努力的产物。在其最初的岁月,国大党以旧式英国压力集团的方式,通过游说、请愿和演讲伸张诉求——运作得犹如一个社会运动组织(Bose & Jalal 1998:116—117;Johnson 1996:156—162)。20世纪极大地加快了社会运动的传播速度和国际化程度。我们对于19世纪社会运动的叙述侧重于西欧和北美,对于20世纪则有所不同。

[1]即“巴黎二月革命”。1848年2月22日,巴黎工人自发举行总罢工,武装的工人和群众发动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并构筑街垒与政府军展开激战,政府军发生动摇;24日晨,起义群众占领了巴黎所有的武器库和兵营,并向王宫发动进攻,内阁首脑基佐被免职,莫尔谢绝组阁,国王路易·菲利浦仓皇出逃英国,七月王朝被推翻;2月25日,革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译者注

[2]1830年6—7月,国王查理十世破坏宪法、强行解散议会,激起了人民极大愤慨,巴黎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查理十世出逃英国。此后,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建立了代表金融贵族的“七月王朝”。——译者注

[3]1851年12月1日夜,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解散第二共和国议会,逮捕秩序党分子和反对派议员;1852年12月2日正式宣布法兰西为帝国,路易·波拿巴登基称“拿破仑三世”,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译者注

[4]1870年7月19日,法兰西第二帝国向普鲁士宣战;在9月1—2日的色当(法国东北部城市)会战中,八万余法军连同路易·波拿巴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示威者冲入波旁宫要求废黜皇帝、建立共和,法国临时政府(国防政府)成立;9月底普军围攻并炮击巴黎,次年1月28日巴黎守军宣布投降,并获准以三周时间选举产生有权媾和的国民会议;2月12日选举产生了保皇党占多数的国民会议,梯也尔当选政府首脑,后为总统,史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译者注

[5]原文为“反闪米特人”(anti-Semites)。闪米特人包括希伯来人、阿拉伯人、巴比伦人等,今特指犹太人。——译者注

[6]1830年11月,比利时举行国民会议代表选举;11月18日,国民会议宣布比利时独立,迎德意志亲王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利奥波德王子(即利奥波德一世,曾娶大不列颠女王储夏洛特为妻,后续弦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的女儿路易丝·玛丽,借助于法国势力使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为国王。1831年7月21日,荷兰军队入侵并击垮了比利时军队,随后法国军队开赴比利时,迫使荷兰撤军。鉴于比利时军事上的溃败,俄、英、法、奥、普的伦敦会议(1830—1831年)缔结了不利于比利时的《二十四款条约》,将林堡省马斯河以东土地割让给荷兰,并割裂半个卢森堡省为卢森堡大公国;条约同时承认比利时独立。荷兰直至1839年才承认《二十四款条约》。——译者注

[7]比利时1831年宪法为调和天主教徒和自由主义者的分歧规定神职人员由国家供养,同时规定全国实行宗教自由。但是,随着布列塔尼神甫拉梅耐的自由主义观念影响式微,“民主—天主教”思想受到了罗马教廷的谴责,天主教徒开始要求比利时人“不容置疑”地接受天主教,从而与持政教分离主张的自由主义者发生冲突。1846年,自由主义者组建比利时自由党;1869年,天主教徒成立比利时天主教党,两党的竞选斗争占据了1831—1870年比利时的全部政治史。——译者注

[8]一条语言的分界线将比利时一分为二:北部为荷兰语(佛兰芒语)区,因比利时独立于荷兰而称佛兰芒语;南部为法语区,使用法语方言瓦隆语。不过,现在荷兰和比利时的官方文件和正式场合已不再使用佛兰芒语这一称呼,而是统一称作荷兰语。——译者注

[9]1848年欧洲和法国的工人运动对比利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城市发生了失业者骚乱,布鲁塞尔曾准备发动起义,但都被自由党政府轻而易举地平息了。——译者注

[10]国际工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即1864年成立的“第一共产国际”。——译者注

[11]1839年2月4日,在伦敦召开了宪章派代表大会,会议名称原为“国民大会”,后改为“大不列颠工人阶级全国大会”,但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之为“国民大会”。——译者注

[12]从表3.3中可以看出,科利尔的“历史性”民主化事件大多发生在20世纪。——译者注

[13]1848年欧洲革命也影响到了丹麦,许多忠诚的市民戴上大礼帽、穿上大礼服觐见国王腓特烈七世,要求得到一部自由宪法,获得了批准。1849年6月5日,立宪会议通过和签署了新宪法,丹麦实行议会制,30岁以上的丹麦“成年人”均根据“一人一票”的原则获得了选举权。——译者注

[14]1798年1月23日,沃州爆发革命;1月25日,拿破仑法国以帮助瑞士人民获得自由为由进军瑞士,各邦联成员相继投降;3月5日,独自抗击法军的伯尔尼陷落,整个瑞士邦联随之覆灭。1798年4月,在法军监督下成立了“海尔维第共和国”,并通过了以法国1795年宪法为蓝本的瑞士联邦宪法。——译者注

[15]圣加仑州、格劳宾登州、图尔高州和提挈诺州原为瑞士邦联属地或邦联成员的结盟区,被新宪法确认为“州”;而象征旧体制的伯尔尼则被分割为阿尔高州、沃州、奥伯兰州和伯尔尼州。——译者注

[16]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1805—1872年),意大利革命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1830年加入烧炭党,同年11月因叛徒告密被捕;1831年被驱逐出意大利,同年8月在马赛建立青年意大利党,党的宗旨是发动革命起义以推翻奥地利封建主的统治,把意大利联合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译者注

[17]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年),德国著名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1830年参加莱比锡起义,1835年流亡巴黎并加入流亡者同盟,翌年改组为正义者同盟,成为其理事会成员。1847年6月被共产主义者同盟开除。——译者注

[18]松德崩德战争(Sonderbund War),被瑞士史学家称作“我们的南北战争”。在19世纪30年代的革新运动中,自由主义者试图在整个瑞士实行变革,引起了天主教和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弹;1845年,保守势力主导的7个州建立“松德崩德同盟”,准备以武力阻止改革。1847年7—9月,联邦议事会通过决议要求该同盟解散;11月4—29日,联邦军队相继攻克上述7州,同盟瓦解。——译者注

[19]三国同盟战争(War of the Triple Alliance),是指1865—1870年阿根廷与巴西、乌拉圭结为同盟而进行的针对巴拉圭的战争。——译者注

[20]即胡安·胡斯托(Juan B.Justo)创建的阿根廷社会主义党。——译者注

[21]1910年,罗克·萨恩斯·培尼亚(Roque Sáenz Peńa)当选阿根廷总统,为改革选举制度提出了《萨恩斯·培尼亚法案》(Sáenz Peńa Law)。新的选举法为阿根廷的政党政治和社会运动政治提供了新的契机。——译者注

〔1〕.本章作者是查尔斯·蒂利。欧内斯托·卡斯塔涅达和莱斯莉·伍德对本章语句略作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