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发病背景复杂,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子痫前期-子痫的发病机制。该类疾病存在多因素发病异源性、多机制发病异质性、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多通路不平行性,呈现出多因素、多机制、多通路发病综合征性质,其发病机制尚无法以“一元论”来解释。
2009年,Redman提出了著名的子痫前期“二阶段模式”学说(the two-stage model of PE)。第1阶段为临床前期,即子宫螺旋动脉重塑障碍导致胎盘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胎盘发育不良,因此也称为胎盘形成不良或胎盘浅着床;第2阶段是第1阶段胎盘异常而释放的多种胎盘因子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促进母体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激活及血管内皮损伤,出现子痫前期-子痫多样化的临床表现。
随着对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简单的“二阶段模式”学说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因此,2014年,研究者提出了更加细化的“六阶段模式”:第1阶段(受精至胚胎着床)是母体对胚胎父系来源的基因出现免疫耐受不良;第2阶段(妊娠8~18周)是胎盘形成的关键时期,本阶段滋养细胞开始侵袭子宫螺旋动脉,一旦胎盘形成异常,则进入子痫前期第3阶段,出现应激反应。第3、4阶段均是出现在临床症状之前,各种胎盘源性的损伤因子释放,导致母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第4阶段已经进入了妊娠的后半期,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并诊断为子痫前期,即进入第5阶段。只有不足半数的子痫前期患者会进入第6阶段,该阶段病情急剧加重,螺旋动脉迅速粥样硬化,胎盘灌注进一步减少并诱发螺旋动脉血栓形成乃至胎盘梗死。
“六阶段模式”是对“二阶段模式”学说更加细化的时间分段和内容补充。纵观这六个阶段,第2阶段中胎盘形成是中心环节,此阶段由于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激活的信号分子形成级联放大效应,在母胎界面造成持续损害、胎盘形成异常之后,才会不可逆地进入后续阶段。
尽管“六阶段模式”比较详尽地描述了子痫前期的临床过程,但目前尚无任何一种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子痫前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该疾病的发生是母体、胎儿、胎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滋养细胞侵袭异常与螺旋动脉重塑不足,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功能障碍,免疫平衡失调,全身炎症反应,遗传因素,母胎界面能量代谢异常,营养因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