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疗

二、治疗

(1)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产前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仍然是治疗HELLP综合征的一种有争议的方法,其唯一明确的作用是提高血小板计数,且就提升血小板计数方面,地塞米松的效果优于倍他米松。产前注射地塞米松可能对减少孕产妇死亡率、发病率、减慢疾病进展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帮助,但并无严谨有效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其作用。因此,地塞米松治疗HELLP综合征仍是医疗机构的一种个体化方案。妊娠期每12 h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产后应继续应用3次,以免出现血小板水平再次降低、肝功能恶化、少尿等。

(2)血液制品的应用:血小板是治疗HELLP综合征最常用的血制品,以血小板低于20×109/L或持续性、自发性出血为输注指征。预防性输注常用于产时或手术时,以减少产时、产后出血,改善凝血功能。如果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产后持续性溶血则需要输入红细胞;对大量输血无效的患者,可以用重组因子Ⅶa,但仍存在争议。

(3)血浆置换:血浆置换使HELLP综合征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的成功案例较多,这可能与新鲜冰冻血浆去除了毒素、免疫复合物、血小板聚集抑制因子的危害,同时降低了血液黏稠度、补充缺乏的血浆因子等有关。产后24~48 h内血小板计数和AST数值未有改善且有急性肾损伤、神经损伤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有进展为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风险。此类患者对HELLP综合征的经典治疗无反应,应在产后24~72 h内进行血浆置换。在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血液透析是金标准的治疗方法。当血小板计数达到100×109/L且生命体征稳定时,可停止血浆置换。但因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创操作,风险较高,如过敏反应,大量免疫球蛋白的丢失,术中置管增加穿刺部位的出血风险,以及潜在的换血增加罹患传染病的风险,故应慎用。

(4)其他治疗:重组血栓调节蛋白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普伐他汀降低sFlt-1水平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近期发现的针对发病机制的预防和治疗HELLP综合征的新方法。重要脏器(包括肾脏、心脏等)损伤的针对性治疗常需众多学科协助提高成功率。

(虞金哲 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