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静药物

六、镇静药物

应用镇静药物的目的是缓解孕产妇的精神紧张、焦虑症状,改善睡眠。当应用硫酸镁无效或有禁忌证时,可使用镇静药物来预防并控制子痫。应个体化酌情应用。

1.地西泮 为长效苯二氮类药,具有较强的镇静、抗惊厥、肌肉松弛作用,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较小。苯二氮类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随着用量的加大,临床表现可自轻度的镇静到催眠甚至昏迷。作用部位与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者认为其可以加强或易化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GABA在苯二氮受体相互作用下,主要在中枢神经各个部位,起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抑制作用。地西泮为苯二氮受体的激动剂,苯二氮受体为功能性超分子功能单位,又称为苯二氮-GABA受体-亲氯离子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受体复合物位于神经细胞膜,调节细胞的放电,主要起氯通道的阈阀(gating)功能。GABA受体激活导致氯通道开放,使氯离子通过神经细胞膜流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超极化,抑制神经元的放电,这个抑制转译为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下一步去极化兴奋性递质。苯二氮类增加氯通道开放的频率,可能通过增强GABA与其受体的结合或易化GABA受体与氯离子通道的联系来实现。苯二氮类还作用在GABA依赖性受体。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通过刺激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内的GABA受体,提高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水平,增强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后的皮层和边缘性觉醒反应的抑制和阻断来实现。分子药理学研究提示,减少或拮抗GABA的合成,地西泮的镇静催眠作用降低,如增加其浓度则能加强苯二氮类药的催眠作用。抗惊厥作用,可能通过增强突触前抑制,抑制皮质-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致痫灶引起癫痫活动的扩散来实现,但不能消除病灶的异常活动。骨骼肌松弛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脊髓多突触传出通路和单突触传出通路来实现。地西泮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或阻断兴奋性突触传递而抑制多突触和单突触反射。苯二氮类也可能直接抑制运动神经和肌肉功能。

地西泮用法:2.5~5.0 mg口服,2~3次/天或睡前服用;必要时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缓慢推入(>2 min)。1 h内用药超过30 mg可能发生呼吸抑制,24 h总量不超过100 mg。

地西泮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共济失调、震颤。罕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白细胞减少等。个别患者用药后会出现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甚至幻觉,停药后症状可很快消失。临床应用中还应该注意到肝肾功能损害者药物清除半衰期延长;伴有低蛋白血症时,患者易嗜睡、难醒。如患者伴有肝肾功能损害或低蛋白血症,在应用时应延长用药间隔或减少剂量。地西泮与降压药和利尿降压药合用,可使药物降压作用增强,应当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血压过低。妊娠后期用药可能影响新生儿中枢神经活动;在分娩前及分娩时用药可能导致新生儿肌张力减弱;药物可分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

2.苯巴比妥 为镇静催眠药、抗惊厥药,是长效巴比妥类的典型代表,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随着剂量加大,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及抗癫痫。大剂量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过量可麻痹延髓呼吸中枢致死。体外电生理实验见苯巴比妥使神经细胞的氯离子通道开放,细胞过极化,拟似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治疗浓度的苯巴比妥可降低谷氨酸的兴奋作用,加强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传递,抑制痫灶的高频放电及其向周围扩散;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张力;通过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胆红素从而降低胆红素的浓度;可产生依赖性,包括精神依赖和身体依赖。

镇静时口服剂量为30 mg,3次/天。控制子痫时肌内注射0.1 g。由于该药可致胎儿呼吸抑制,分娩前6 h慎用。

不良反应常有嗜睡、眩晕、头痛、乏力、精神不振等延续效应。偶见皮疹、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肝炎、黄疸等。也可见巨幼红细胞贫血、关节疼痛、骨软化。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障碍以及对巴比妥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3.冬眠合剂 冬眠合剂由氯丙嗪(50 mg)、哌替啶(100 mg)和异丙嗪(50 mg)3种药物组成,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助于解痉、降压、控制子痫抽搐。通常以1/3~1/2的剂量肌内注射,或以半量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 L静脉滴注。

氯丙嗪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由于氯丙嗪可使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肾及胎盘血流量降低,而且对母胎肝脏有一定损害,故仅应用于硫酸镁治疗效果不佳者。用药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时应卧床。使用氯丙嗪期间应停止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