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术组织相关指南推荐
2018年ISSHP相关指南推荐:慢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女性均具有远期心血管及代谢疾病风险。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患远期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卒中、糖尿病、静脉血栓栓塞疾病和慢性肾病的风险增加。有子痫前期病史女性再次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为15%,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为15%。因此,ISSHP建议所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产后3个月应进行血压、尿常规及其他实验室检查,产后12个月内应恢复到孕前体重,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体重管理。所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均应终生随访,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
2019年NICE相关指南推荐: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在未来妊娠中复发的总风险约为五分之一。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与晚年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产后(出生后6~8周)复查提示无蛋白尿和无高血压的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妇女,虽然患终末期肾病的相对风险增加,但绝对风险较低,不需要进一步随访。
2020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指南2020版》: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女性在随后的几年里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继续增加。一些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已经将子痫前期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和晚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增加联系起来,估计与未受子痫前期影响的妇女相比,这一风险增加了1倍。Meta回归分析显示子痫前期或子痫的严重程度与心脏病风险之间存在分级关系(轻度:RR 2.00,95% CI 1.83~2.19。中度:RR 2.99,95% CI 2.51~3.58。重度:RR 5.36,95%CI 3.96~7.27)。更近期的证据表明,妊娠期间所有的高血压疾病都与后来的心血管疾病有关,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增加1倍,高血压发病率增加5倍。
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内皮功能障碍在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女性患病多年后仍然存在。一项关于妊娠前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表明,子痫前期以后高血压风险增加的近一半可以用妊娠前的危险因素来解释。然而,也有可能是妊娠期间心血管系统受到的应激触发了一种生物学反应,尽管存在遗传倾向或危险因素,但这种反应在其他情况下不会发生。目前尚不清楚妊娠期与子痫前期相关的心血管变化是否会导致心血管重构,增加日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或者子痫前期是否为心血管疾病潜在风险增加的一种表现。例如,一种常见的基因-环境风险因素相互作用,如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或肾脏疾病使妇女易于在妊娠期间患上子痫前期,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患上心血管疾病。因此,需要更密切的长期随访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更好地管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例如健康的体重、锻炼、饮食、戒烟)。
2021年昆士兰相关指南指出:在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后,妇女在未来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的妊娠中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以及长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出院后的血压监测应考虑:最好在出院后7~10天内进行首次血压检查(如有症状则较早),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评估或治疗。考虑对每周服用降压药的妇女进行随访,以监测其依从性并有助于减少药物剂量。建议在12周后进行全面的随访,以确保高血压疾病相关变化的解决,并确定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管理。提供以下建议:降低未来再次妊娠的风险;病情管理(例如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实施避孕方案。
后续筛查:为有早期子痫前期或抗磷脂综合征的妇女提供易感因素(包括已有高血压、潜在肾脏疾病和抗磷脂综合征)的筛查。建议全科医生监测所有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的传统心血管风险标志物(如每年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提供孕前和早孕期咨询,以讨论危险因素和预防性治疗方法(如补充钙,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生活方式建议:对于健康的未来妊娠,建议妇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避免吸烟。鼓励超重和肥胖的妇女达到健康的BMI,以保持长期健康。
心理支持:提供有关妊娠和分娩经验的产后咨询,包括正式的产后检查,以在必要时讨论妊娠事件。
(冯婷婷 郑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