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剂及其他

第三节 抗氧化剂及其他

子痫前期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氧化剂及抗氧化剂活性失衡,而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或可减少氧化反应。然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表明,孕期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不能预防子痫前期。因此,不建议使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进行预防性抗氧化治疗。2020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指南2020版》指出,目前研究不足以证明补充维生素C和E、鱼油、大蒜补充剂、维生素D、叶酸或钠限制对于降低子痫前期风险的有效性。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竞争性抑制剂是他汀类药物,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胆固醇合成,提高肝细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水平,使血液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向肝内转移,促进其降解,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普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最弱的抑制剂,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作用。与其他同类药物相比,普伐他汀具有亲水性和良好的肝脏选择性,不易渗透性通过胎盘。一系列的细胞、动物实验及少量临床研究发现,普伐他汀可通过调节血管生成、上调血红素氧合酶的表达以及刺激一氧化氮的生成来防治子痫前期。普伐他汀防治子痫前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在动物实验、少量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目前临床研究应用剂量主要是10~40 mg/d,在40 mg/d的干预下,可以观察到普伐他汀防治子痫前期的有效性,且未观察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但目前的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且缺乏对孕妇及胎儿长期预后影响的相关研究,因此尚需更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探究普伐他汀的有效性、不良反应及其对母胎远期预后的影响。

二甲双胍可以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其降低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和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的活性,因此二甲双胍可能可以预防子痫前期。在一项比较二甲双胍治疗(n=611)、安慰剂和对照组(n=609)的5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中,未发现子痫前期风险的差异(联合/合并风险比为0.86;95%CI,0.33~2.26;P=0.76;I2=66%)。因为在这项Meta分析中,子痫前期是大多数研究的次要结果,所以二甲双胍的效果需要通过一项将评估降低子痫前期发病率设计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来评估。使用二甲双胍、西地那非和他汀类药物预防子痫前期仍处于研究阶段。因缺乏有效临床证据,2020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指南2020版》否定了二甲双胍、西地那非和他汀类药物对子痫前期的预防价值。

(温美婷 郑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