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题材内容分类

一、按题材内容分类

根据题材内容,纪录片可以划分为社会人文类和自然科技类两大类型。这也是国际纪录片交流、评奖通常采用的分类方法。两大类型之下又各有若干个片种。由于题材内容的无限性,本书只能择其主要的两种进行介绍。

(一)社会人文类纪录片

1.新闻类纪录片

顾名思义,新闻类纪录片应该兼具新闻和纪录片两者的一些基本要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价值和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新闻类纪录片强调的是对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作有深度、有过程性的记录和反映,而不仅仅是报道一个结果;与此不同,纪录片要求对事件和人物作较为完整、系统、深入和全面的反映,其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记录。当然,新闻类纪录片的时效性与新闻对时效性的追求是有差异的。新闻以无限缩短与事实发生的时间间隔为第一追求。新华社比世界上其他几大通讯社早10秒发布美、伊开战的消息为中国媒体赢得了声誉,这里,时效性成为决定性因素。纪录片由于其本体的特殊规定,很难把时效性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

另外,新闻类纪录片与新闻在声画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新闻类纪录片由于注重深度和过程,同期声被更多地使用,画面的叙事功能也得到了加强,有局部的完整表达能力;事实的丰满与理性深度也更多依靠声(解说、同期声)画的完美配合来实现。由于电视的兴起,大量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也可以被归纳到新闻类纪录片的名下。在美国,类似《60分钟》《20/20》等电视新闻节目又常被称为微型调查纪录片。

2.历史类纪录片

所谓历史类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来讲述历史,或者通过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的考证来重新认识历史,解开历史之谜。正如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类纪录片折射的同样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体验和反思。为了能让这种认识、体验和反思达到让人信服的目的,历史类纪录片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在这种视角中,叙事者能方便、自由地转换观察点,全方位地叙述历史事实,把历史事实的各个方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交代其来龙去脉,探讨其原因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视角中,叙事者甚至可以直接以独立姿态出现,对历史进行价值评判。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难点在于:历史是“过去时”,对历史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的探寻大多只能依赖于史料和文物;而影像是“现在进行时”,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是它的特长。要用“现在进行时”去表现“过去时”本身就比较困难,而当史料与实物证据严重匮乏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空镜头、情景再现以及三维动画制作在历史类纪录片中被经常使用,以丰富画面。

3.人类学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相结合构成的两个片种。人类学(anthropology)是19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门科学,专门对一个民族的人种、社会构成、文化等进行研究。它是一种深入细致地描写和分析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这种描写和分析建立在现场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人类学纪录片既不同于人类学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也区别于一般的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于一种学术研究和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学纪录片与人类学书面文字等同,而与一般的纪录片相异。但从表述形式上来看,人类学纪录片是形象、生动、鲜活的,明显有异于传统的书面著作,而与一般的纪录片等同。因此,我们说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人类学是内容,纪录片是形式。一言以概之,人类学纪录片就是用影像来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方式和成果。当然,我们上面所说的人类学纪录片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实际上,从人类学纪录片的源头《北方的纳努克》开始到现在,就有很多非人类学专业研究人员在进行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我们此处所言的人类学纪录片是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的。它不单单是指那些由人类学家拍摄的作为一种人类学研究成果而存在的纪录片,更多地是指蕴含人类学因素和内容的纪录片。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学纪录片中“人类”的概念和通常的理解有些区别,它更多地具有“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意义。人类学纪录片和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区别体现在人类学纪录片主要把目光投向相对于一个社会主体民族以外的那些民族,而人文社会纪录片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主体民族上。和其他种类的纪录片相比较,人类学纪录片在创作上的特征如下:

(1)在创作理念上,人类学纪录片把目光投向人类生存表象的背后,力图挖掘和记录各个不同民族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进而探讨人类文明渗透于各民族文化不同状况中的历史性差异和不同民族在同一时空下的相互碰撞。

(2)在题材取向上,人类学纪录片热衷于边缘题材。原因除了此类题材本身所具有的因“陌生”而产生的吸引力外,创作者还希望借记录远离现代社会形态和主流文化的边缘甚至原始民族的本真生活状态,促使人们对现代社会自身进行反思,寻找已经失去的精神家园。

(3)在表达手段上,人类学纪录片多使用“直接电影”手法。这种拍摄理念的核心是尽量在影片当中对镜头前的原生态事实进行直接表达,在西方被称为“墙上苍蝇式”记录。也就是说,拍摄手法强调在一定的距离下以纯观察的方式来记录对象的活动,就像一只停歇在墙壁上的苍蝇一样,不动声色、冷静客观地记录在镜头前所发生的一切,尽量避免对被拍摄对象的干扰。这就要求拍摄者深入所要面对的人群中去,和他们进行深入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最大限度地减小因摄影机进入而造成的生活变形。在具体拍摄技巧上,人类学纪录片强调跟踪拍摄,一般不采用事先拟定的脚本来指导拍摄;十分重视同期声的拾取,反对过多地使用解说词甚至不用解说词。

4.社会现实类纪录片

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是最常见的一类纪录片。它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特别注重对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生存状况的记录和反映,具有当代生活的鲜活性和对电视受众的接近性,因而颇受观众的喜爱。关注现实世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是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核心所在。纪录片发展初期,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正是现实生活。虽然《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所表现的生活十分有限,基本上是片断式的,但是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影像,观众还是被深深地吸引了。在弗拉哈迪将人类学题材带入纪录片创作领域后,纪录片创作曾一度远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去表现“异族”的人群。但是,正如格里尔逊所说,“让公民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到眼前发生的事情,公民自己的事情……门前石阶上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上来”,这才是纪录片真正所应该做的。因此,纪录片不久又重新回到了关注现实的路途上来。

(二)自然科技类纪录片

与社会人文类纪录片相对应的是自然科技类纪录片。自然科技在人类的生活和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人类迄今为止对其了解可以说知之甚少。因此,以大自然的神奇、科学技术的奥秘为内容的纪录片对许多人保持着相当的吸引力。近20年来,有关此类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广受大众欢迎而成为影视投资热点。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英国的BBC等,是这类纪录片制作的大户。大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一集)、大制作、高回报,是这类纪录片的特点。在《迁徙的鸟》中,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组织了5个摄制组,450名工作人员,包括17名飞行员、14名摄影师,历时3年,穿越40多个国家,才完成这部史诗般的作品。要创作出具有吸引力的自然科技类纪录片,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1)要注意故事化的讲述方式的运用。自然科技类纪录片应该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不是给观众上枯燥的科教课。

(2)要注意视听语言的运用。一方面,精彩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生动的细节、张弛的节奏……优美的视听语言是自然科技类纪录片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另一方面,自然科技类纪录片的一个特别贡献是对影视摄录技术发展的有力推动。许多新型摄制技术设备往往是为适应这类纪录片的特殊拍摄需求应运而生的。

(3)要注意表达一种人文精神。以动物片为例,它表现的是动物觅食、择偶、交配、生育、社交等一系列生存繁衍的过程。表面上看,动物是唯一的主角,实际上它还有一个潜在的主角,那就是人类的眼睛。人为什么要看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之镜,从动物身上处处可看到人的投影,看动物实际是在看人类自己,拍动物实际是在拍我们自己的心灵。因此,这类影片应该处处比照着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