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录片的拍摄
在一个事件拍摄现场,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重点关注你到这里来拍摄的要点,即在这个场合里将可能要发生的事,将要出现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某些方面的细节。在你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中,你将为他们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把摄影机设想成为一个具有感应能力的主体,让他像一个人一样去有意识的感受,在这样一个特定场景中的这些人和事,以此来想象摄影机所模拟的视点,及相应的拍摄角度和运动方式。
在纪录片中,很多剪辑效果是由摄影机在拍摄现场来决定的。摄影机位置的决定方式可以改变一部分动作的意义,在近景和特写中,能够使得两个在同一空间的人分离。例如,把两个单人的特写或近景交叉剪辑在一起,就会产生性质不同的效果。前者的空间关系是割裂的,可以任由剪辑师处置;而后者把两人具体的空间关系在画面里做一定的交代。
摄影机的位置恰当设定,还可以使得镜头的前后景之间形成一种有意味的互补:例如,表现受伤运动员的心理状况时,我们可以在镜头的前景中安置一个坐着轮椅的青年人,而在后景的窗外则是篮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通过这样的构图,就可以不动声色的进一步反衬出主要人物行动不便的逆境。
由于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为前期的拍摄所限,所以摄影师最好有参与剪辑的经验,他必须能够对镜头中出脱的可利用的剪辑点,在拍摄时予以适当的照顾,在运动时留足起落幅。
比如,拍摄身残志坚的中学生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画面,从中学生一手倚着单拐、一手拿着通知书的全景镜头,一直推到中学生眼噙泪花、面露微笑的生动面部特写,一开始的那个全景画面即为起幅,最后的特写画面即为落幅。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运动镜头。就可以把残疾中学生的激动心情非常到位地表现出来。
能否在现场拍好两个或几个人的对话场面,往往被看作对一个职业纪录片摄影师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验,他一方面不能错过关键性的谈话内容,同时还必须适时地变化机位拍出正反打特写、双人中景、补充性的过肩镜头及全景。摄影机的运动不仅要顾及现场的空间结构,而且在节奏上还必须要和整个事件的进程相吻合。所以,摄影师在现场就不得不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工作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还要瞪大眼睛去看,还必须开动脑子去做出判断,用自己敏捷的身手去配合动作,并最后以准确无误的技术落实为具体的影像。例如在《壁画后面的故事》中,陶先勇一家人与刘老师观看壁画时,摄像师拍摄了这样一组镜头,微妙地刻画了现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及相互关系。
全景:站在壁画前的陶先勇一家人和刘玉安老师
中景:陶先勇师生交谈
近景:壁画的一部分
近景:陶先勇面色兴奋
近景:刘玉安表情严肃凝重
过肩镜头:陶先勇面向壁画,身体微微发抖
推镜头:由陶先勇侧背中景推上,落幅是壁画的特写
中景:陶先勇面色凝重,眼睛直直地看着壁画
在拍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景别的拍摄,同时也要主要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之间的配合。
固定镜头在拍摄中有利于交代和描写环境并且可以突出和强化画内运动以及客观的记录事务。
在纪录片中创作强调一种客观和真实的记录状态,这就要求镜头内容应忠实于事务的原貌,尽量少地带有创作者的感情和偏见。此时固定镜头就会成为我们的首选,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客观地记录下来主人公发生的事情。
拍摄中不仅要主要画面语言的配合,同时还应注意到录音的真实性。
纪录片是诉说与倾听紧密结合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纪录片也是对人们声音的一种记录与表现。声音不仅是交流的桥梁,而且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意味的表现形式。作为声音的一种,同期声的拾取与使用,是纪录片体现真实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纪录片表达情感、讲述故事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期声的空间表现:
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声音在纪录片中被称作同期声,相对于后期制作加配的各种主观声音、解说和音乐音响等,同期声包括与画面同步产生的被拍摄对象的语言、主创者的现场访谈,以及各种自然声(即环境声和人的话语声等)。研究纪录片的创作规律以及现代纪录片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对同期声的探索。因为在纪录片创作中,同期声的运用始终伴随着纪录片表现内容和手法渐趋深化和丰富的过程。在前期的纪录片创作中,由于记录设备庞大笨重、操作不便又非常昂贵,因此难以使用同步录音,创作者只得求助于纪录片中画面的表现力以及后期配音的各种构思和技巧。那时候世界各国拍摄纪录片的方法大致相同,前期由导演和摄影师完成画面的拍摄工作,后期合成解说词、音乐和音效。然而完全使用后期配音,不仅是对创作者想象力、空间把握能力以及创作意图最严厉的考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配上去的对话不是由被拍摄对象亲口说出的。可能缺失空间感和现场氛围,在音色、音质、语气、语调上会给观众造成隔膜,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而解说词和音乐的使用更为影片涂上一种作者的强烈主观色彩。
同期声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声场,也就是空间。不同的声场条件下,声音的传播情况与效果有所不同,例如,大厅、地铁车站、小房间中的声音音响的表现力就完全不同。人们可以分辨出不同的空间,而声音表现空间的距离感、方位感、空间感、环境感、运动感等种种特性,也在纪录片中直接发挥了作用。事实上,由于声音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拍摄现场的空间特性,从而使表现的画面变得立体丰满、真实而生动了。1928年,伊文思在拍摄《桥》时,曾为一个镜头景物的表现煞费苦心,他说:“《桥》是一部无声片,但如今的有声片有助于创造这部无声片镜头中所要达到的效果,通过音响的远近配置,可以分辨出近处特写镜头中缆索在轮子上滑动时发出的滑、粘、油腻的声音和远处交通相混淆的噪声。”伊文思通过自己的创作感受指出了同期声对影片再现所带来的空间感受,即声音所反映出的物体的质感、声音的丰富层次感以及远近不同的声音配置所带来的心理感受。
生活中的声音是连续的、割不断的,摄影师的镜框框不住不同声源声音的闯入(尽管录音师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些技术处理,如减弱低频的噪音,许多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在一个空间的不同方向和位置拾取不同的声音,以使录入的声音更为丰富),这些声源就为纪录片的画内空间提供了一个或多个新的信后源。人们的感觉和认知经验所形成的对声音形象的联想,冲破了画框的束缚为影片拓展了一个延伸的画外空间。例如,一个画面是一个安静的房间,但声音里有蝉鸣声、远处驶过的车辆声以及广播的声音和机器的轰鸣声等,这样的场面便作为丰富的同期声而使空间瞬间丰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