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纪录片的影响
文化对纪录片的影响,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谈。我们取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重点论述。
(一)既有文化成果的影响
作为精神文化领域的后起之秀,纪录片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地吸收了其他精神文化分支的珍贵养分,既受到了文学艺术的滋养,又渗透了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同时借助于物理学、光学、电磁学、电子学等技术科学的成就,赋予它们以某种全新的观察属性。这一切造就了电视纪录片独特的品格,人们通过这个奇妙的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有人说,纪录片是最具文学性的电视艺术品种,这不仅指它大量地借鉴了文学在叙事和抒情上的很多表现手法,向小说和戏剧学习如何组织情节、展示人物、驾驭语言、控制节奏、把握结构等,向诗歌和散文学习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等;而且指它一度必须与文学表达相结合才能存在,在纪录片诞生后相当长时期内,解说词都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引领的作用。直至现在,对于大部分纪录片,解说词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政论型和写意型纪录片里,解说词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观看早期的纪录片,如果没有解说词,简直就不知所云,如劳伦斯的《河流》,倘没有解说,今天的观众就如观看一堆空镜头。在追求纪实的年代,解说词的作用有所淡化,但仍能从反映生活自然流程、人物和事件仿佛是自由出入的开放式结构里,窥见“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影响。纪录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画面为基础语言的影视艺术样式,它还深受美术的影响。在纪录片发展的早期,由一批有才华的作家和画家组成的电影艺术学派,致力于探索画面表现力的可能性,把节奏和印象的造型美感作为追求目标。如《桥》《雨》等都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这一流派虽然在内容上行之不远,但他们从美术设计中汲取技巧和表现手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再如纪录片的一些经典名作如《亚兰岛人》,画面结构完美,被称之为“从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的眼光中看到的自然风景”;而《柏林交响乐》则集合了线条、几何图案以及它们的跳跃变化,构造出一幅幅大都市壮观变化的画面。美术在现代纪录片中的运用早已不是简单化的和纯粹形式上的,而是与内容融为一体的,如《龙脊》中山村封闭的静美画面,更加衬托出孩子们对外界的不安分的渴望,充分发挥了造型的表意性。
音乐曾经是纪录片中重要的表意因素,许多经典音乐被用于纪录片中作为一种情绪的提示和渲染。当客观纪录风格行世时,音乐作为一种主观介入而被冷落,这并不是说纪录片不再需要从音乐中寻求表现力,实际上,在有些纪录片中,音乐作为有声源音响而被更巧妙地利用。如张以庆的《英和白》,电视机里音响的存在,揭示出一人一熊猫朝夕相伴难以言说的境界。如果说以文学、音乐、美术为代表的艺术给纪录片带来的更多的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的影响,那么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带给纪录片则是观念乃至内容上的影响。纪录片在哲学上深受现象学和实证学的影响,它们作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之一,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新途径,主张悬置既成知识设定与经验积淀,回到事情本身。这种哲学极大地影响了纪实美学——它认为纪录片应追求“物质现实的复原”,保持现实的客观性和随意性,使之不受到创作主体的随意损害。著名的纪录片人罗宾安德森曾说:“拍纪录片有一点挺可怕,当你把片子做成后,你回头看时,会发现在一开始时你是多么无知,会发现如果中途认为可以结束或后来的事情不重要了就停机,那将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这说明现象学哲学和纪实美学对纪录片的影响,已经深入纪录片创作者下意识的层面。“随着还原方法的进行,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它使起始状态开始瓦解,使整个过程的意义重新得到解释。”现在大部分纪录片创作者采取的是这种态度和方法:跟随事件进程挖掘现实真相,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偏见。
社会学和人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们要求观察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一致意见。而纪录片属于艺术范畴,要求创造的个性化。科学和艺术有它们不同的认识和干预客观世界的方法。但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却给纪录片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两门学科将纪录片作为影像工具用于本学科的研究,纪录片因此得以将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纳入自己的观照视野,并汲取了科学观察的视角和方法。关注现代社会和关注各地各时期的人类文化与人类进化,成为纪录片创作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两大类题材;以直接电影为代表的墙上苍蝇式的拍摄方法,实际上已靠近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察态度和研究方式,怀斯曼的纪录片就被誉为最好的社会学教材。鉴于纪录片是一种范围广阔而内容庞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精神文化的每一脉分支都曾影响过它,以上只是择其要概述。
(二)现代文化变迁的影响
20世纪后半期精神文化领域的深刻变迁,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首先简述一下这些变迁的主要方面:
——大众文化崛起,逐渐取代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世界虽然在物质文化的生产领域完成了工业革命,但在精神文化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个体创作。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化工业崛起,机器化大生产方式逐渐扩张到精神文化领域,文化成为商品和消费品。精神文化的生产原则和生产目的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载道言志抒情为赢利取代,深度为平面取代,韵味为刺激取代,审美教化让位于娱乐。在欧美国家,大众文化已取代了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它的全面胜利还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在中国,大众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在城市里迅速站稳脚跟,成为左右文化业的重要力量,精英文化面对它的冲击只有招架之力。
——全球性文化出现,与民族文化融合、对抗
整个20世纪,就是一个伴随着电子通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向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漫长进程。在世界成为地球村后,各地域各种形态的民族文化被置身于一个大平台上。一方面,全球化导致了各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同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百年来的中西文化冲突在最近20年里好像感觉不到了,民族文化正在被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全球性文化同化,这种同化不是以革命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在科技和娱乐这样世俗的体验中完成的。另一方面,在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民族文化更加注重自身的独特性,全球化的价值观只是为各民族文化提供了共同的参照系,使民族文化更能把握自己的内在精神,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主流文化受到挑战,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新技术浪潮推动世界进入信息社会,现代人处于呈几何级数增加的信息场中,这反倒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这使统一的社会瓦解为分散的个体化生活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加之上文提到的多个利益集团角逐引起的政治民主化,促成了西方社会平行交流和多元认同的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国,社会也已转入国家意识形态宏观控制下的多元文化格局并存的局面。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不但彼此共存而且快速更替,非主流文化可以很快为主流文化同化,主流文化的某些部分也可能在明天变成非主流文化;不仅如此,二者的界限有时是很模糊的,因为有的落后文化以主流文化标榜混世,有的主流文化则给自己贴上边缘文化的标签。以上变迁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促使文化变得更加民主化,价值观更加宽容,文化视野更加开放。这些成为当代纪录片创作的文化语境,受其影响,纪录片的面貌也与早期大为不同。
其一,当代纪录片出现分流。自然类纪录片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社会人文类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精英品格;各国纪录片都有努力与国际接轨的一面,也有固着于自己传统文化的一面;从政治角度出发的纪录片仍然存在,但从文化角度出发的纪录片已成为主体。
其二,纪录片在传播态度、传播功能上有所变化。早期纪录片采取一种文化启蒙的态度,试图整合文化,审视社会;当代纪录片则侧重于以一种平等宽容的态度进行文化交流,返回个人审视人类自身。在下面部分我们对这一点还将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