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与审片

第三节 合成与审片

经历粗剪与特效、写解说词,纪录片剪辑就进入了最后一个环节:合成与审片。通过声音合成与字幕合成,纪录片最终成型;通过审片,将决定作品能否播出,能否进入市场。

一、声音合成

声音合成也称配音,这一过程一般在录音间里进行,声音合成第一步是加音乐。究竟什么样的音乐能做纪录片音乐,没有定规,大型纪录片一般采取作曲的方式,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都有自己的主题曲,而小型纪录片可以借用现成的CD光盘的音乐。纪录片音乐一定要和所表达的主题协调,要根据解说的内容合理安排,音乐的长度可根据片子的类型及表达的内容而定,纪实性的只需少量的音乐点缀,这些音乐一般出现在抒情性的段落,而那些展示人物行为和对话的场景,则应保留现场的同期声,因为展示原状的生活形态是这类纪录片的根基。通过现场同期声和音乐的合理搭配,可以让作品的声音更具有艺术性。纪录片《幼儿园》大量篇幅用的就是同期声,只在一些过渡性的段落加进了音乐,同期声部分是孩子的打闹、调皮,而音乐部分则传达出一种单纯的情绪。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衬托出了这个特殊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也让观众重新找到自己逝去了的童年时光。写意性纪录片音乐一般比较长,有的通篇都要有音乐,除去音乐外,写意性的纪录片还要增加一些音效,比如流水声、鸟叫声、寺庙的钟声、诵经声等。然而写意性纪录片中的音效与写实性纪录片的现场同期声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还原生活的真实,后者则是为了放大细节,通过音效和音乐的结合去创造意境,进而令作品获得超越常态生活的美感。纪录片《西湖》就采用音乐与音效结合的配音方式,其中《伊人在水》一集就以抒情性的音乐做铺垫展现西湖美景,中间的陈秋水段落出现一个女子弹奏钢琴,音乐效果则变成钢琴曲,这里的钢琴曲显然是根据现场人物的活动画面加进去的特殊音效,音乐与音效的结合让这部具有写意特征的纪录片在情感的表达上百转千回。纪录片配乐中突出音效的作品最典型的例子是《话说长江》开篇的一滴水滴下的声音,随着这一滴水的滴落声,一个宏大的主题曲响起,便开始了从江源为起点的长江旅行。这一细节还为20年后的纪录片《再说长江》提供灵感。《再说长江》从寻找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开始拍摄,并由此构建起一个从一滴水到一条小溪再到无数条溪流汇成大江大河这样一个贯穿整部作品的声音系统,这里的水声与长江两岸的城市里的汽车声、人声、江中的汽笛声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更具有听觉冲击力的长江交响乐。总之,配乐在影片合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怎样进行配乐,一些经典大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初学者不妨借鉴大片的经验,根据作品表达的内容,进行一些声音方面的尝试,看一部片子加音乐与不加音乐,是否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声音合成的第二步是配音,按照常规的制作程序,配音的过程有三个环节,首先配音之前,你必须为配音员提供一个详细的配音脚本,这个配音脚本是根据解说词改编的,其中标明每个段落第一句话的入点。以便配音员可以根据你所提供的脚本为画面配音。为了完成这样一个脚本,作为一部作品的编辑你必须在进入录音间之前对着剪辑成的片子念几遍解说词,以保证作品的同期声部分不会被配音员的声音“吃掉”,为此你必须标明每一段所配解说词的时间码,比如,作品4分钟处出现配音“每天早晨,孟金福离家出去狩猎。每次打到猎物,他都认为是山神的赐予”格式如下:

0:4:00—0:4:20每天早晨,孟金福离家出去狩猎,每次打到猎物,他都认为是山神的赐予。

前面的数字为时间码。总之,你为配音员提供的脚本是一个被时间码隔断的脚本,这个脚本尽管不连贯,但非常实用。其次配音员保留有对脚本的改编权,因为每一个人的阅读习惯、语速都不一样,你一定要提前几天把稿子给配音人员,这样他可以有时间反复诵读,以便找到感觉,遇到一些他认为拗口的句子他可以修改,最好这种修改是在征求你的意见下进行。这样可以免于在改动过程中曲解作品内容。而配音之前,配音人员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过于疲倦或刚刚喝过酒,最好临时调整配音时间,等他状态好时再配,因为一个沙哑的声音是不会为作品带来美感的,因仓促上马造成质量不合格,损失将会更大。

最关键的一步是配音过程。当一切准备完毕,就可以进入配音阶段了,这时的配音稿子应该有两份,一份在配音员手中,一份在你手中。混响台前的技术人员在进行不同声道声音的调控,为了不产生杂音,你必须通过手势控制每段所配声音的起点。为了不至于解说词太满,需要在音乐或同期声出现一段时间后加入解说,一个高质量的配音效果需要编辑、混响技术员、配音员三方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