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稿写作
文稿是用于纪录片配音的文本,如果说谋篇布局是一篇纪录片解说词的宏观规划,那么文稿写作则让解说词最终成型。文稿写作是对解说词语言的创作与修饰,主要包括视点选择、解说词的叙述、议论与抒情等内容。
(一)视点选择
在进入文稿写作阶段,解说词撰稿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为解说词建立视点。纪实体纪录片以进行时态生活为拍摄对象,为保证作品内容的客观性,解说词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历史题材纪录片由于拍摄的是久远的历史,为增加作品的可视性,则需要采用多极视点。
(二)放大细节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但出自历史关键点的细节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文稿写作中,可通过解说词对细节放大,使这一细节成为作品的关键部位,例如文献纪录片《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第一集《选择西柏坡》,对一盏用土豆制作的小油灯,是这样解说的:
陕北多产土豆,把土豆挖空,再捻上一根棉花灯芯,倒上油就是一盏简单的灯。毛泽东为刘胡兰的题词就是在这样的油灯下写就的,同样,中共党史上著名的“枣林沟会议”也是在这样的油灯下召开的。
一盏小小的油灯细节连接起当时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事件。
(三)用解说词叙述、议论与抒情
解说词是除去画面之外的基本叙述语言,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文稿写作以交代清楚故事脉络为原则,切不可拖泥带水。也可适时加入议论与抒情,但解说的主体是叙事,议论与抒情只是其中的插曲。
例如,纪录片《敦煌》第五集《无名的大师》:
每天,当莫高窟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候,史小玉就来到洞窟中勾绘他心中的图画。为了能有接近纸上作画的效果,史小玉趁泥底没干就开始描线着色,随后,他用表现衣服转折有致的折芦描,表现丝绸光滑细软的行云流水描,表现头发飞举飘扬的高古游丝描等不同的描法,将各种形体质感和人物的神情动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这些笔、墨的背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史小玉那份激情和沉浸,这千手千眼观音慈悲容颜的深处,似乎还描绘着一幅美丽的愿景。
(四)情节设计
与故事片一样,纪录片同样需要故事情节设计,故事片的情节设计完全凭想象,纪录片则必须有现实的依据,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而言,这种现实依据是考古现场发现的生活器物,由于器物和它所呈现的那段历史是真实的,为了复原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纪录片创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这一器物虚拟一个人物去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纪录片《河姆渡猜想》的解说词写作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虚拟出一个人物——丹,通过丹的故事讲述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打井取水、舟船捕鱼等生活经历。这部获得四川电视节最佳创意奖的纪录片,在解说词创作方面可圈可点,值得细心品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