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之辨
(一)内容层面的客观是一个关于现实的乌托邦
人们通常将客观作为一种优越性和纪实手法如影随形地捆绑在一起。巴赞的纪实电影理论就是建立在“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影像“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他还进一步论述道:“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电影作为摄影的延伸,自然同样拥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他还认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而主体的人,往往对客观世界有成见和偏见。只有把人排除出去,客观世界才能真实地呈现出来。摄影机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工具。他说:“新现实主义仅仅知道内在性。”他使用“内在性”这一现象学术语,意在把主体“悬置”起来排除出去。但是,只要把这一理论放之于实践中加以检验就不难发现,巴赞的这一主张不论其愿望是多么良好,它只能是一种影像艺术的乌托邦,而不能应用于创作实践。归根结底,纪录片创作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发现和思考,而创作主体是观察、发现和思考活动的行为主体。有了创作主体的存在,才有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选择,从而在此基础上“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维尔托夫的观点),否则摄像机所记录的就只能是交通监控录像式的东西,而不是纪录片。诚如美国学者诺埃尔·卡罗尔所说:“非虚构电影不可避免地具有选择性……摄影机必然要构图和聚焦,剪辑者必须采纳和舍弃某些东西……电影技术是具有固有的和必然的选择的,所以它必然地会有偏向。可以说倾向成为非虚构电影本身的一部分。”
那种绝对的冷眼旁观的,形而上的纯客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主体存在的激烈拒斥恰恰正是巴赞纪实理论的硬伤。巴赞于1948年去世以后,巴赞曾经为之热情鼓吹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也于1950年代初偃旗息鼓。这也从实践上证明了巴赞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总之,从哲学意义上说,客观是一个关于现实的神话,即使最严格的纪实作品也不能替代生活本身。一切艺术创作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创作者的主观活动,一部纪录片,无论是纪实的还是写意的,都无一例外地暗含着创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因此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值得强调的是,对于纪录片的客观性,我们应该从不同的维度来理性地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富于建设性的理解。简言之,一方面,对于纪实手法在内容和价值立场上的客观性,我们应该清醒地给予否定。纪录片完全意义上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正如一位纪录片编导感言:“以我多年的创作体验来讲,只能说,纪录片的真实,只存在于编导的眼光和良心里。纪录片给出的一个真实世界,只是编导眼中的真实世界和他所理解的这样的一个真实的世界。如果他的眼光不准确,他的理解有误区,甚至,他宁愿表现出一个他所认为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世界。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还客观吗?它很可能是一个与现实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世界。”而且,有时候,有些编导出于功利的目的,难免昧着良心造假欺骗观众,欺骗评委。所以纪实手法所呈现的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与现实时空不具有对等关系,影像是已经被中介了的现实而非现实本身,在观众和现实之间,还横亘着创作者、摄像机,因此,影像中被呈现的现实——也就是被摄像机所捕捉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就连纪实电影理论的倡导者巴赞也承认:“同一物体,同一事件能以多种方式来再现,每次再现都会舍弃或保留某些使我们能在屏幕上识别出该物的特征。每次再现都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程度腐蚀作用的抽象物,使原物难以保持完整……最初的真实被真实的幻觉所替换。”因此,我们认为,声画同步的、“完整反映生活”的长镜头和纪录片内容的客观真实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客观是一种表达风格
另一方面,从表达方法上来看,纪实手法所具有的客观风格不容否定。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中国电视论纲》一书中,根据表现形态的不同,纪录片被分为纪实性、写意性、政论性三种。按照这种划分,大致可以认为客观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整体风格,主观则是写意性、政论性纪录片的风格。应该说在现存的纪录片表达方式和技巧中,纪实手法是将电视的纪录本性发挥到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的一种创作风格和方法。从根本上说,摄像的纪录功能,是以摄像造型表现手段的摄录性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本体功能。它能表现被摄对象的具体性和实在性,并以影像的方式再现它的直观的运动过程。尽管它再现的只是对象的影像形声结构,但却和被摄对象的形声结构十分相似。正如巴赞所说:“唯有摄影机拍下的客体影像能够满足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它比几可乱真的仿印更真切,因为它就是以这种实物为原型的。”因为它能比较完整地、声画一体地记录过程和细节,所以具有一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逼真性。纪实性纪录片的客观风格还承载了一种开放和民主的传播意识,在纪实性纪录片里,创作者以“隐形人”的方式存在,他严格地遵守着只呈现事实,不提供意见的准则(准确地说,创作者并非没提供意见,而只不过提供的是无形的意见而已)。用叙事学的术语来阐述,纪实性纪录片的创作者在整个影像叙事中扮演的是缺席的叙事者的角色。让观众自己去得出自己的结论是纪实性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因此它迥异于居高临下的宣传教育,具有平民性和亲切感,它通过熟悉的生活陌生化的手法,造成了一种间离效果,让人们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普遍的人性之美,让人类反观自身,反观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价值,反思个体生命的生与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种族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