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

一、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

纪录片的产业化运营首先要求纪录片进行商业化运作。近年来,纪录片的商业化趋势已无可阻挡,如果没有商业化的运作,纪录片的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制约,制作资金缺乏、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受众流失,更谈不上产业化运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纪录片的市场分为评奖市场、学术市场和商业市场,而商业市场正是纪录片产业化运营最需要的土壤。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商业化主要由融资、制作、营销等几个关键环节构成,然而,国内纪录片商业化的商业市场正面临融资方式单一、制作脱离市场、营销环节缺失等困境。在进行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时,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树立纪录片的商品意识

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艺术,它还是商品。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只是纪录片的基本价值,而经济价值是纪录片的延伸价值;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经济价值的基础,经济价值是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物质表现形态。有重大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纪录片一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正因为纪录片是商品,制作人在创造时必须考虑它的制作周期、制作成本和投入产出。例如在创造者的选择上,就要考虑到编导的品位,考虑创造者驾驭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上的收入和产出的均衡,即要考虑有没有利润空间。要改变过去那种由电视台负责出资,创造者只管把片子做出来,能否具有收视率、有多少观众爱看、能否销售出去等创造者一概不管的状况。这种单方向的运作方式,犹如温室养花,是经不起风雨的,没有商业市场的检验和激励,自然也行之不远。当有商品意识的运营者将纪录片当作一个商品去运作的时候,就可以在提出选题前主动进行市场调研,看看观众爱看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节目有市场前景,制作什么样的节目节省经费并能打入国际市场。在商品意识的驱动下,纪录片从选题开始就要考虑经济成本和可能的收益。将选题按行业、地区、人群归类,有利于纪录片的精准定位,根据市场调研做好选题的拍摄方案,最后再投入生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纪录片的制作有的放矢,不闭门造车,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二)建立纪录片的“方案预售”机制

纪录片的“方案预售”(Project Pitching)形式是现今国际纪录片市场上比较流行的融资方式,即制片者首先把自己的计划和构想向一些投资商展示,通过进一步的游说和洽谈,把部分版权等利益出售给投资商,从而从投资商那里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使拍摄的资金更为充足,这种方式将纪录片的投资风险大大降低了。

(三)工整精良的制作与创新

纪录片要想成功持久地进行商业化运作,创造者必须把节目的技术质量视为生命。在摄像机、灯光、录音器材、特殊效果镜头的配备上下工夫,也要舍得用最好的摄影师,拍出画面工整、色彩讲究并具有故事化的镜头;在后期的剪接、非线编辑、三维动画、电脑制作、录音合成上,都要精心制作。此外,还要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新。通过电视技术帮助观众理解、记忆、思考,并借由观众对节目进行传播。有些“过去时”的故事,也可以用“情景再现”、模拟重演等方式进行可视性加工。从国际知名纪录片公司的经验来看,产业化必然要求专业化。例如探索频道可以耗费巨资和几年时间在热带雨林持续拍摄一个项目。而项目的承担者是纪录片领域的佼佼者。纪实传媒的资深编导可以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持续拍摄《巴人之谜》,所获的奖项以及经济效益亦体现了专业的价值。国际知名纪录片公司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专业化生产——带来商业收益——进一步推动专业水准。国内纪录片领域还在进行产业化运营的尝试,目前已有部分频道获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收益。

(四)专业分工和规模化生产

在整个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以个人化或小团队创作为主的电视纪录片制作方式显然已经无法跟上市场的节奏,纪录片的专业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在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纪录片的规模化生产,就是指将纪录片的创意、选题、拍摄、编辑、宣传、播出、发行等各个环节进行专业分工,并对单部作品的生产和所有作品的生产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生产方式主要有三个优点:第一,能够有稳定的市场。在个人化的生产条件下,纪录片既缺乏宣传,也没有稳定的播出时间和范围,更不用说保证盈利。而在专业分工条件下,有了专门的宣传机构和播出渠道,电视纪录片的播出和发行也就有了保障,这能够使它有广泛的受众群,进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第二,能够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资金大都依靠电视台的支持或者完全由个人投入,不仅数量少,而且来源不稳定。而规模化生产一方面由于有可预期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有专业的部门负责融资和调度,纪录片也就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源源不断地生产。第三,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缺乏专业分工和合作,也就意味着每一部纪录片需要分别进行寻找资金、制作、播出等环节,这种方式显然需要付出许多不必要的成本;例如,如果有两部或多部作品同时拍摄,它们的融资渠道、播出渠道往往可以是相同的,分别进行就需要多付出一定的融资成本和公关成本,而如果有专门的统筹规划,这些浪费完全可以避免。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平台是多么重要。在产业化运营中,平台是最核心的一环。分析成功的传媒公司的实际商业化运营可以看出,平台在产业化运营中起到了如下支撑作用:一是提供了稳定的播出平台。这一点是专业公司或者小团队很难实现的,例如定期播出的《真实》《品味》《记忆》等,就需要大量原创纪录片,也就是说,平台本身的运营就能提供需求,而广告收入又能支付这个成本,形成运营的良性循环。二是整合了上下游传媒资源。如果将纪实传媒成立前后进行对比,会发现平台本身在产业链中的分量和话语权增加了,在吸引外部资源合作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和主动权,同时,由于本身有平台这个宝贵的资源,所以在合作中能够给合作伙伴提供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