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社团与民间机构
由于国家机构的缺席,中国独立纪录片近20年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民间力量的各种支持。这些从非营利角度出发的民间社团与机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凭借着对艺术的热忱,坚持着这项超越了功利的事业。
(一)独立观影社团
独立观影社团在20世纪90年代有北京“实践社”、广东“缘影会”(一度更名为南方电影论坛);2000年前后,有上海的“101工作室”、南京的“后窗看电影”、沈阳的“自由电影”,稍后的有“昆明电影学习小组”,成都、武汉、长春包括许多中小城市也有类似的组织。这些组织定期举办一些观看独立电影的活动,并且组织创造者与观众观影后的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扩大了独立影像的影响,也鼓励国内更多的人加入创作队伍中来。这类活动大多数是完全免费或是象征性地收费,从影片创造者与推广者来说,毫无实际的经济利益可谈。“DV记录小组”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影社团,它为以“坚持电影思考的权利,推动影像民间化表达”为立场的民间影像组织——北京“实践社”提供了纪录片平台。接着,上海、广州、沈阳等地陆续出现了多个以独立纪录片创作为名的民间社团。酒吧或俱乐部成为这些社团组织纪录片放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展映的影片,除了欧洲大师级的经典作品,个人作品的展映和讨论是其中重要的并且独具活力的一部分。这些民间社团组织的展映活动不仅为只能在杂志、报纸中被“阅读”的独立影像还原肉身,并且对于推动独立影像的艺术传播及其在交流中的提升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社团活动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早期发展来说,意义是非凡的。在国内没有公共传播渠道的情形下,这些社团使这些独立作品与部分观众见面,并有了积极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创造者的创作热情,同时对独立作品文本本身的探讨也自此有了开端。
(二)独立影像机构
目前独立影像民间机构主要有“现象工作室”、“栗宪庭基金会”、“草场地工作站”等。他们通过提供资金资助、培训独立创作人员、创办各种独立影展、创建影像资料库等工作为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这些机构大多数都是公益性质的。“现象工作室”、“栗宪庭基金会”都是由朱日坤主持的对当下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至关重要的民间机构,是“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主办方。这两个影展与“中国独立映像展”、“云之南独立映像展”一同成为当前独立纪录片最重要的国内展映与评奖平台。“现象工作室”旗下“现象网”是一个电影综合网站,成为当下中国独立电影和纪录片的讯息以及影评交流平台的最重要的提供者与渠道之一。“栗宪庭基金会”一方面是国内资助小成本的独立电影特别是独立纪录片的创作、推广和发行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它系统地收藏了相当一部分中国的独立电影特别是独立纪录片,正在试图建立一个中国独立电影资料馆,成为国内外电影研究者的重要的影像资料参考。
吴文光主持的“草场地工作站”,将纪录片和实验影像作为其交流项目,每年的5月和10月,各有一次固定的“影像论坛”,放映最新的纪录片作品和实验短片,同时有相关讲座和讨论活动。“草场地工作站”的档案馆搜集了国内及国外的当代舞蹈、戏剧等各类演出的视音频资料以及纪录片、录像艺术和实验短片等。“草场地青年纪录片训练计划”的主导方向是“纪录片与个人影像方式”,强调在独立制作的基础上,追求“个人眼睛和个人方式”,强调在自己动手拍摄作品的基础上,学习影像的发现和创作方式。参与训练计划的人将在指导人的带领下,以工作坊方式展开训练,动手拍摄作品与观摩作品相结合,共同(或分别)讨论与分析,探讨现实与影像记录语言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包括作为个人影像方式所需要的视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