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缓急与叙述性节奏

五、张弛缓急与叙述性节奏

节奏是艺术的灵魂。意大利电影导演罗西里尼曾极力强调节奏对于电影艺术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音乐艺术的节奏,体现为音符的强弱、高低、长短、缓急;建筑艺术的节奏,体现为主体结构的方圆、曲直、上下、起伏;美术作品的节奏,体现为线条的安排、明暗的变化、色调的配搭;语言艺术的节奏,体现为语气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音的韵律。纪录片也有节奏,基本上分为造型性节奏与叙述性节奏。前者包括摄像机运动、画面内主体运动、镜头组接以及音乐音响等因素形成的节奏;后者则包括因人物情绪发展和事件推进速度而表现出的张弛与缓急。本节我们只讲解叙述性节奏。叙述性节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节奏基调的把握,二是节奏曲线的设计。

节奏基调的把握,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要求,二是情绪的要求。事件本身即内容所具有的性质,是决定节奏基调的客观基础,而作者所赋予的情绪性质,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因素。如《周总理的办公室》的节奏基调是缓慢、深沉的,这是由内容和情绪双方面的要求决定的。拍摄对象以静物为主,空间与视野均受限制,缅怀与追思的意味深厚,所以节奏一定要慢下来。

节奏曲线的设计,也应该以实践本身发展的快慢缓急为依据,它主要是指节奏的变化与穿插。《礼记·杂记》中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话,叫“张而不弛,君子弗能;弛而不张,君子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纪录片叙事中,要把不同的节奏,根据整个片子的结构要求做出合理的配置,用节奏的变化与转换,来调节因单一节奏延续时间过长所造成的审美疲劳。例如,杨天乙的《老头》因反映的是老年人的生活,节奏较慢,但是也会有玩笑,有调侃,甚至有喝骂,有争斗。有两处明显安排的是快节奏场面,一是老头们一起看自己照的照片,一是过年拜年庆团圆,是必要的调节。

总之,叙事叙的是过程,节奏因此很重要。纪录片制作者不能不对此加以注意。当然,纪录片叙事的原则应该还有很多,兹就其荤荤大者陈述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