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纪录片的功能

二、纪录片的功能

纪录片作为同电影和电视共同发展的一门影像艺术,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明显的。顾名思义,纪录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在我们现代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状态下,记录显现得尤为重要。他不仅是对现代社会的记录,更是对我们整个时代的记录。纪录片的功能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美国学者阿兰·罗森沙尔在他的著作《纪录片的良心》中说过:“纪录片的作用是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的了解——纪录片必须展现、揭示人类的尊严。”1948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纪录片大会上,14个国家的会议代表一致认为纪录片“目的在于透过感情或理性的管道去激发和加强人类的知识和认知,并真正提出经济、文化和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概括起来,纪录片的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现实和见证历史的功能

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见证,是以影像的方式来一记录现实的断面,从而留下历史的回声。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是再现生活面貌,有效地记录物象客观自然的真实形象,淡化人为主观色彩。正是这一品格被广大受众、艺术家和现代传媒所看重,它才成为现代传播中雅俗共赏和最具普遍性的艺术形式,被视为当今最可信赖的传播媒介之一。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本片制作历时三年,创作者不仅在浩如烟海的九国历史中进行了一次思想的长征,同时也在电视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岁月流逝,很多历史还“活着”:活在一栋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残破的遗址间,一个偏僻的博物馆里,或者活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远流长的典礼仪式上、活在专家学者的考据里。本片的七个摄制组分赴欧、亚、美九个国家进行深入采访和实地拍摄,拍摄了大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物、遗迹等,获得了大量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为了尽可能地接近那些遥远的、别国的历史,本片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瞬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该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二)导向舆论的社会功能

正因为观众往往认为纪录片中表达的是事实,因此纪录片也往往由于不谨慎或者蓄意制造误解,参与政治,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工具。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扶植纪录片,以建立一种民族认同感,这在电影史上可谓由来已久。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内忧外患的新生苏维埃政权非常重视新闻纪录电影的宣传、鼓动作用。维尔托夫先后担任主编的新闻片《电影周报》《电影真理报》,可以看作电影领域最早的“栏目”片;1930年,格里尔逊进入英帝国市场委员会电影部后,开始培养强有力的工作团队,进而发起了“英国纪录片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格里尔逊利用政府资金,让纪录片开始关注、干预现实,并将工人阶级有尊严地搬到了银幕上,纪录片《住房问题》《煤矿工人》等就是典型例子;1934年,德国电影人莱尼·里芬斯塔尔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制作了《意志的胜利》,巨大的宣传作用使得许多人纷纷聚集到了希特勒的奋斗目标之下。“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把希特勒恶魔般的本质和把人类的自制力丧失殆尽的情况反映得如此淋漓尽致,里芬斯塔尔没有撒谎,它所揭露的真相永远让人不寒而栗。”这部制作优良的纳粹影片在二战中仍在发挥影响。为了与之抗衡,美国也组织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拍摄了七集系列影片《我们为何而战》。纪录片《黑色的收获》就是一个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作品。该片在对当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跟踪拍摄一个白人和土著的混血儿乔,他与雇工们的劳资关系以及恩恩怨怨。“黑色”在这里有双关意义,既指种植园里咖啡豆的颜色,也隐喻收获带来的灰暗前景。土著们为乔工作,彼此之间也有矛盾。部落之间流血冲突不断发生,熟悉的土著们相继死去,这个地区的未来变得更加让人忧虑。通过长期而艰苦的拍摄,该片试图在社会问题的揭示和社会现象的剖析中,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台本。近期的纪录片《本色》的成功,源于对主流价值观的挖掘和呈现,也源于主创人员的本色化表达。

(三)传播和保护文化的功能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是文化含量最高的片种。回溯纪录片史上一些经典名作,就能迅速发现这点。如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记录了北极圈内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造冰屋、猎海象等诸多日常活动,《阿兰岛人》则记录了阿兰岛一个渔民家庭采拾海藻、开垦土地、捕杀鲸鱼等日常活动,展示了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所体现的尊严。与此同时,弗拉哈迪也通过制作这些影片,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档案,通过各种视听媒体进行交流和传播,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积累、发展。“有关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影视纪录片的一种更为潜在的用途是,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关于人类以及人类在以往时代如何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环境中应付挑战获得发展的信息资料。掌握这样的信息可以增进我们对人类自身理解以及对人类的反映及模式的认识,从而为我们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积累和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做出特殊的贡献。”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联合国设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保护地域民族文化——60个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提议达成一项联合国公约:使电影、戏剧、音乐之类文化产品脱离贸易谈判范围和自由贸易规则,从而使各国政府能有效地支持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产业。在这种形势下,纪录片无疑应该成为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来说,其传播和保护文化的功能以“非遗”纪录片为例。真实记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生命的礼仪》充分展现了甘肃肃南县裕固族特色的民俗礼仪,即:小孩长到3岁的时候要对小孩进行剃头仪式,且这种剃头仪式已经被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另外,广为人知的“社火”也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火”是一种民间庆祝春节的庆典活动,是高跷、舞狮、秧歌、旱船等的统称。新疆卫视播放的纪录片《社火》是中国介绍春节庆典活动的起源,它反映了“社火”这种民俗在新疆各大商场相互竞争的情况,并且将一些少数民族的表演活动融合到“社火”庆典中,丰富了表演形态,同时,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地传递出去,并且新元素的加入使得传统文化融合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有,真实再现独特精湛的传统表演艺术。2008年6月7日,河北魏县、馆陶县、肥乡县以及河北邢台巨鹿县的四股弦被合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四股弦》真实刻画了四股弦的表演艺术,即:生动活泼、道白用京白、假嗓甩腔、朴实高亢、诙谐风趣、善于塑造各种英雄人物。这些传统有特色的表演艺术通过纪录片的内容策划得以实现。

(四)表达情感和艺术的功能

优秀的纪录片是艺术创造,是情感和思想的产物。作为一个纪录片人,在经历长期艰苦卓绝的拍摄之后,虽然他的作品展示了某个地域某些人的生活状态,但如果他只满足于见证,只满足于向观众呈现一些有趣的情节、场景,而未能上升到一种内在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那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有意思的是,一部分纪录片如果能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瞩目,最初往往不是基于它的艺术价值,而是基于它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价值。当这些价值得到承认之后,才会有人发掘这个纪录片在艺术上的成就。从理论上讲,纪录片表达情感和艺术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圆了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需要的精神自审的千古梦。观众在观赏节目的审美活动中无须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而是通过与感官接受方式相对应的感性把握方式,即感官享受的方式,将荧屏形象直接诉诸自己积淀了道德与社会理性意识的情感活动中,又由于内容与表现风格的不同,观众可喜可悲,可扬可抑,可谐可庄,从而完成了社会化个体之间生命体验的一种全息性的情感交流。

纪录片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反映舆论的作用和社会功能,既源自它的视听形象本性,也源自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这也注定它不可能超然于意识形态。纪录片作为不同意识形态,为不同经济基础服务。正像电影作为产业崛起之后,同时也作为艺术种类融入民族文化一样,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都或深或浅地刻着民族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印记,从政治性题材到自然科学题材无不如此。谈论纪录片回避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全面理解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百年国际文化史和空前发展的电视传播说明,没有哪一种艺术像影视艺术那样具有国际性。纪录片则是影视艺术大家族中最具国际性的一员。它的收视率和商业效益虽比不上某些片种和节目,却是国际影视艺术交流中最活跃的项目。名目繁多的国际纪录片交流活动(节),电视屏幕上越来越多的国际纪录片作品便是这一地位的体现。纪录片艺术的国际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其纪实本性的普遍认同,对基本艺术规律和创作手段、形式的普遍认同,对某些题材内容和商业化文化交流方式、传播方式的普遍认同。纪录片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双重品格并存。一部纪录片从思想内涵到感情倾向,从美学追求到技巧手法,都或深或浅地濡染着民族文化色彩。有超然科技无超然艺术,艺术的社会功利性质是客观存在的。纪录片的“文以载道”——载智育美育德育之道,既是功利,也是功能。

纪录片的民族性既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在艺术观念和形式上,更表现在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主观意识上。一个作者跨境创作,表现的是异国题材内容,渗透于作品的情绪、倾向基调,却与他的主观意识及其自身文化传统影响密不可分,作品总体能否被认可为异国文化便大有疑问。表现异国内容的作品成为本国文化成果倒是顺理成章的,这就是为什么跨国创作更为困难或不受欢迎或有诸多限制的原因,意识形态和民族差异形成的彼此不信赖,以至各怀敌意、互相防范,直接影响着跨国创作,也限制了纪录片艺术国际性的发挥。这也是它的民族性长久存在对其国际性产生的障碍,即国际性与民族性具有一致与不一致两面的表现。

自然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纷繁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受到观众追捧,更是纪录片创作者们所热衷的。而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视角和语言来恰如其分地表达陌生的自然世界是自然类纪录片的终极追求。一部优秀的自然类纪录片,因为有人类的情感注入,而显得愈加充满张力。“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一词最初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广义地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在广袤的自然界里,人类用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揣度其他的动物、植物以及自己之外的一切事物。自然类纪录片就是人类对客观自然进行主观描述的产物。所以自然类纪录片除了“科普”这一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将人类社会价值取向融入自然界的现象中,以寄托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望,并将这种愿望通过自然类纪录片传递给普罗大众。

1.《迁徙的鸟》:人类创作的田园诗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影片,故事片也好,纪录片也罢;也不管是什么样的题材,着眼于民生,抑或关注野生动物,“打动人心”这四个字似乎是所有影片的尚方宝剑,而这其中更为深刻的含义是将人文情感倾注于每一种类型的影片中。一部描写母子情深的故事片可以通过演员到位的表演,在最大程度上诠释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性纪录片,可以通过镜头里小主人公的眼神和语言表达隐含的社会敏感问题;但对于一部自然类纪录片来说,动物和植物、天空和土地不懂人类的语言,他们只能用特殊的语言与人类沟通,而对于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师来说,具有能够灵敏捕捉这种语言所传达的讯息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大自然诉说的声音充满了神秘的不确定性,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但是一些热爱着大自然的人会把自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当作一束投射到人类内心世界的射线,然后通过深刻的理解、消化和加工,进而通过摄像机,把人类情感一点一点地融入自然。就像晨曦的微光洒落在被人忽视的陌生废墟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本来与我们没有直接信息沟通的世界,变得可爱、可敬,像是镀了金一样的,熠熠生辉。在这一点上,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佩服法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情和充满美感的镜头运动,让一部部讲述自然的纪录片变得有趣、温暖而感人。

《动物世界》是国内观众最早接触的自然类电视纪录片。但说它是自然类纪录片也并非十分准确,最早的《动物世界》其实更倾向于向观众讲述自然科学。赵忠祥用充满磁性的声音解说:“春天的到来,又使得每一个红嘴鸥家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这便是中国观众对自然类纪录片最初的印象。相比之下,一直在世界纪录片影坛上享有盛誉的法国纪录片便更加善于打“心理战”。其中,雅克·贝汉伟大的处女作《迁徙的鸟》显得举足轻重。《迁徙的鸟》像是一首简单清新的田园诗。贴近翅膀的近距离零视角拍摄,带来独一无二的视觉享受,而为了拍摄这样的镜头,动用了三百多人的摄制队伍,其中包括 50 多名飞行师和 50 多名鸟类专家。第一年他们基本没有拍摄,只是跟着鸟群到处迁徙,和这些鸟混得很熟,使它们不再警觉。而在第二年拍摄的时候摄制组使用动力伞、小型飞机,像鸟一样大小的内藏摄像机的航模等工具,把特殊的镜头固定在一个探头里,远远地探伸过去拍摄。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空灵悠扬的音乐,运用大量的现场音效和优美的唱诗班似的合唱音乐,精良的录音效果,使我们可以感受到风的颗粒感。《迁徙的鸟》像是《格林童话》中的意境,更像是人类创作的美好的田园诗。

俯冲入水的鲣鸟、飞越塞纳河的黄嘴天鹅、孤独的白头海雕,还有很多很多观众已经记不得名字的鸟儿,它们在镜头中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伟大的摄影师和导演也诗意地记录着它们的生命圆弧。“我力求展现的,是这个世界脆弱的美丽。”雅克·贝汉说这句话的时候已满头白发。这部充满人文主义的动物纪录片,作为向大自然的献礼之作,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它们带人类飞过大海、雪原、高山,它们用振动的羽翼向人类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诠释每一种人类不曾见过的最珍贵的情感体验。导演雅克·贝汉说: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而“承诺”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人类情感色彩。导演给予自然无比自由的发言权,让她能够对人类“讲道理”。这个时候,真正打动我们的不是完美的镜头,而是可以静静地听自然诉说。当人们能够和鸟一同翱翔,突然离开地面,一点点升高,穿过湖泊、田野、城市、雪山,和鸟紧挨在一起,可以听到咕咕的鸣叫,听到翅膀切割空气的声音,看清它们身上细小的羽毛在风中闪动,脚下是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大峡谷、长城、英国的牧场、南美的雨林的时候,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就是人类真正感受到自然、感受到人类社会最弥足珍贵的东西的时候。

2.《帝企鹅日记》:人类爱情最炽烈的表达

《帝企鹅日记》是继《迁徙的鸟》之后,又一部动人力作。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途中的艰辛任何动物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在最寒冷的地方,它们相互取暖,上演了最温暖的爱情;在最寒冷的地方,它们引颈高歌,为最炽烈的舞蹈伴奏。它们的爱情,只有短暂的相逢,却守候着它们共同的最脆弱的生命。挨过没有阳光的冬天,当第一缕阳光浮出地平线,就离归来的温暖近了一点。当妈妈从大海中归来,爸爸就将离开,盼着相逢仿佛也在盼着离开。一场只有两次相逢的爱情,这就是帝企鹅的爱情,却又是一个爱与承诺的故事。为了拍摄新出生的小企鹅,摄影师杰罗姆·梅森设计了一种单脚滑行车,把摄影机绑在滑行车上面,这能够实现在冰上绕着小企鹅滑行拍摄。为了拍摄企鹅在海底觅食,他们将摄影机绑在一根大柱子上探入冰下,然后随企鹅们一起潜到海底拍摄。如出一辙的拍摄手法,同样细腻的情感表达,纪录片的导演和摄影师总是喜欢在动物和人类行为之间寻找可以类比之处。无论《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或是类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子熊的故事》《深蓝》《哭泣的骆驼》,等等,我们都可以从其中的动物身上反观人类自己,发现与它们的相似之处,远甚于人类自我的想象,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同情——对自己的同情。摄影师们还喜欢在自己的纪录片中不动声色地渲染一些戏剧性的元素,像《帝企鹅日记》中那个痛失幼子的企鹅妈妈发了疯地抢别人的孩子,《迁徙的鸟》中折翅的小鸟在海滩上被一群螃蟹围攻,这些细节加上快速的剪辑,使自然类纪录片中的形象塑造更为生动。

3.自然类纪录片中人文情感的表达

看看人类辉煌的文学史,《哈姆雷特》的悲愤复仇,《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不离的爱情,《简·爱》中真挚动人的承诺,《威尼斯商人》的机智,《巴黎圣母院》中弥散不开的忧伤……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的结晶,这些“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把我们带入情感共鸣的世界,从中体验人生的滋味。而自然类纪录片是用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作为演员,它们没有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没有人类社会的通用符号,但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师却总要执着地寻找它们与人类最完美的契合点。人无法改变自然,但可以影响自然。人无法清晰地看到自己,但可以借助自然反观自己。当人类社会中最美好的情感倾注于自然的时候,自然便拥有了更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和自然联系得更加紧密,也让人类自身延绵不断,生生不息。

自然类纪录片与科普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在理性层面上普及科学知识,而是在感性层面上让人们产生道德情感共鸣;它并非是在忠实地记录动植物的繁衍生息,而是通过镜头、剪辑将自身的主观愿望、人类社会的道德情感标准注入其中,让自然类纪录片中的形象富于人性的某种特点,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却又不着痕迹,不显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