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初步繁荣(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

三、纪录片的初步繁荣(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

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批判了极“左”路线,思想获得解放,电视工作者长期被压抑的创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纪录片创作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迅速冲破极“左”路线的禁锢,一批又一批思想内容丰富、健康,风格样式不断创新的各种纪录片出现在电视上,陆续涌现出一大批好作品。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进入了初步繁荣时期。其特点是,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迅速冲破极“左”的禁锢,陆续涌现出一大批好作品:《周总理的办公室》(1978年,戴维宇摄制)、《牧马姑娘》(1979年,马靖华摄制)、《大连漫游》(1980年,任远编导),并且开始出现了多集系列片,如《泰山》(4集,山东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拍)、《长白山四季》。此时,电视纪录片开始栏目化,它标志着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有了自己的固定园地,占据了应有的位置。最早开辟的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栏目,是1978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的《祖国各地》。此栏目题材广泛,举凡山川风光、文物古迹、古今名城、风土人情、建设风貌等,均纳入它的播出范畴。1984年,又开办了《人物述林》,集中表现普通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欢乐和痛苦,展现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和优秀品质。特别是1989年,中央电视台开辟了《地方台50分钟》(1990年起改为《地方台30分钟》)专栏,成为检阅地方台纪录片精品的窗口。此后,全国各地电视台也纷纷开办了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如《长城内外》《岭南风云》《浦江新貌》《锦绣八闽》《可爱的中国》等。正是在这些栏目的推动之下,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蔚成风气。在这一阶段,电视纪录片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它也是电视纪录片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丝绸之路》(15集)、《话说长江》(25集)、《话说运河》(35集)。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以其宏伟的篇幅,阔大的场景,浩荡的气势,丰富的内容,广博的思想,深深吸引了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丝绸之路》于1979年8月由中日联合摄制组开始拍摄,1981年5月8日播出,揭开了与国外合拍大型纪录片的序幕。它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中国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4世纪,一直连接欧亚非三大陆的交通大命脉——丝绸之路。它绵延7千余公里,成为古代最长的一条陆地交通要道,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是我们祖先的光荣,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规模之宏伟,跋涉领域之宽阔,牵动历史线索之悠远,拍摄篇幅之浩瀚,连续播出累计时间之长,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均属罕见。

《话说长江》也是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佐田雅志企划合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于1983年8月11日播出。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采用了“章回评书体”;为了更好地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在连续播出长达半年之久的过程中,还及时组织了对节目本身的评价,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话说运河》由中央电视台摄制,1986年7月5日播出,播出时间长达9个多月。该片在电视节目电视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开拓:节目主持人的运用,边拍边编边播出方式的创造,与观众的交流贯穿节目始终;注意开掘作品的文化品位:采用运河作家写运河的撰稿方式,突出了运河特色,增强了文学色彩和文化气息;强化作品的民族化意识:突出表现民风民俗和乡土气息,以章回体形式适应民族的传统欣赏习惯,以诗词与画面的结合深化民族的审美意蕴。从而构成了一部充满了地域色彩、民族特色和文化意蕴的鸿篇巨制。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内容题材涉及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民族、历史文化等,体裁形式也突破了单纯报道性的传统新闻纪录片形式,出现了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报告文学的兼容体。这段时期的纪录片主要的模式还是画面加解说词,其中有的作品正如比尔·尼柯尔斯所描述的格里尔逊学派那样:“格里尔逊式传统的直接谈话风格是第一种被彻底用滥了的纪录片形式。为了适合那追求长篇说教者的口味,它使用了表面上权威十足,而实际上却往往自以为是又脱离画面的解说。在许多作品里,解说词明显地压倒了画面。”

格里尔逊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国纪录片主要的模式。这大概是中国文化状况及观众观赏习惯决定的,也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时期中国纪录片工作者与国际交往被隔断的历史有关联。但是,我们的大量节目比较注意画面与解说的有机配合。《地方台30分钟》里与观众见面的《西藏的诱惑》《湘西,昨天的回响》等作品,其哲理的、文学的意味,是仰仗精美的解说词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但是,它们是以同样精美的画面为基础的,解说词没有游离画面自行其说,也较少说教意味。应该说,这一阶段的电视纪录片,丰富了广大观众的精神生活,陶冶了亿万人民的思想情操,成为两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两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有力工具。

199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了4集大型纪录片《望长城》,它严格地遵循了纪实主义创作方法,如它的似乎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段落镜头加同期声的拍摄方法,以及节目主持人出场与观众直接交流,引导观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发生现场的做法,使它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纪录片由此进入了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