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面剪辑

一、画面剪辑

每一部纪录片都是由若干个画面组接而成的,而画面剪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来叙述动作、事件的外部形态。画面剪辑要着重于动作、形态以及造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一)画面剪辑的依据

剪辑是一种取舍组合法。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动作、事件的全过程搬到屏幕上,它是去表现一种视觉能够接受的、屏幕特有的时空连贯,是对事物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以生活的逻辑为依据

生活的逻辑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统一性和事物间的关联性。

(1)时间的连续性。影视当中的时间是自由的、可逆的。不同时间段按一定顺序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流程时,颠倒其中的某一段有时不会破坏整个动作运动的正常叙述。比如,按中、近、全景的顺序拍摄一个画家作画,在组接时完全可以把全景提前,按全、中、近景来剪辑。但是,这种可逆性必须以时间的整体连续性为前提。如果在表现作画的过程中,把盖印章的镜头放在了前面,后面接的是画画的镜头,那就会使人感到迷惑不解,因为这样违反了生活本身的时间顺序。

(2)空间的统一性。屏幕的空间表现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地再现空间,即通过摄像机的推拉摇移,把动作本身以及它所处的空间环境在一个镜头里直接地、完整地再现出来;另一种是合成的空间,即通过动作的组合或不同动作因素的连接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空间构成。确切地说,是通过一系列镜头创造出一个完整动作的“印象”。

叙述剪辑的空间改变是以实际动作的空间范围为依据的,它应该始终保持局部与整体、这一部分动作过程与那一部分动作过程的空间统一,使动作与环境形成有机整体,这样就不至于因为组接手段而影响到实际空间的可信性。这就要求剪辑者要时刻建立统一空间的概念。

统一空间是指有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它是为了表现一个空间内发生的活动和事情。这种空间的统一感主要是由环境和参照物提供的,如房间里的家具,车间里的机器、背景等。通过这些参照物可以使观众断定这个场面的空间环境。故事片中经常把不同地方拍摄的镜头组接起来表现一个统一的空间,如白宫的全景接莫斯科百货大楼阶梯上两人相遇,好像两人在白宫的阶梯上相遇,这就是利用了交代环境使人产生的错觉。又如,长江岸边的树木、小路,接公园里小路上有人行走,好像人在长江岸边的小路上行走,就是利用了参照物的作用。在纪录片中,严格来说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但有些时候,表现局部范围的镜头(如特写、近景)在不影响真实性的提前下,也是可以借用的。如轴线有问题或缺少特写需要补救时,只好选用别处拍摄的镜头。但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事先有整个空间环境的交代;二是要注意对照物是否合适,最好是没有背景。总之,要让人看不出来是在别处拍的。但是这种用法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必须小心谨慎。

(3)事物间的关联性。事物的存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某种逻辑上的联系。如当一个人举枪瞄准天空并移动瞄准点时,观众自然会产生一种欲望,想知道他瞄的是什么;当他扣动扳机,人们又会想知道他是否打中了目标。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因果关系。又如,当两个人对话时,讲话人的神态和听话人的反应形成了一种互动的交流形态,这就是一种对应的关系。再如,当两个人约会时,一个人在等,一个人在找,同一时间,在不同方位上产生相互有联系的不同动作,这就是一种平行的关系。这种事物之间本身存在的关联是叙事剪辑时重要的逻辑依据。

2.以对场景内容的叙述强度为依据

当我们表现一个场景内容时,仅仅是以冷眼“静观”的方式观察一个事件并毫无“表情”地报道它,还是以比较复杂的方式去“深观”,试图传达它的复杂性和心理含义?这就是说,对一个场景的内容,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强度的叙述方式:静观事件和深观事件。

(1)静观事件(简单叙述)。当我们只想简单地叙述某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旁观者的视点——不加介入地静观事件,使用摄像机和麦克风来简单地表述发生的事件。

(2)深观事件(强化事件)。深观事件意味着尽量仔细地查寻事件并深入其表象背后去探求事件的结构和核心本质,告诉观众被一般观察者所忽略了的事件侧面,引导观众对事件本质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深观事件不仅仅是呈现发生了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它的主要作用是强化动作或事件。

下面我们以打电话为例。

事件1:静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简单、准确地传达一个打电话的事件过程。一位女士走到电话前,拿起听筒,按号码,等对方反应,然后开始对话。简单地用一个中景把这一过程表现出来就行。

事件2:深观。现在要求强化事件,我们需要传达电话的紧急、打电话人的感情状态和整体的紧张气氛。达到这一传播效果,首先可能需要使用更紧凑的镜头(小景别),同时也需要想好这一过程的哪个部分要出现在镜头中,它们的顺序应该怎样。我们可以从她拨号码的手的特写镜头开始,由于压力,她或许按错了号码,然后又得重按,这时切换为她的脸部特写,并持续在手与脸部之间来回切换。

根据这两种不同强度的叙述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镜头的使用量上和镜头的排列组合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3.以视觉的流畅为依据

(1)画面景别要匹配。同内容、同时空画面的组接,需要画面景别多样。因为如果没有景别间的差异,画面便难以流畅。同景别相接,不管是全景接全景,还是中景接中景,都会给人重复感和停滞感,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在“前期创作”中强调拍摄者要有后期剪辑意识,道理就在这里。有经验的摄像师记录一个过程、情节,必是用多种构图景别将其“分切”以便后期剪辑“组合”。缺乏剪辑意识,纵然为同一过程、情节拍摄许多相同景别的画面,也难免因无法组接而被废弃)。

(2)画面角度要有变化。除景别要匹配外,还要尽量有角度的变化,以增加视觉信息和保证视觉流畅。比如,一个人物正面全景接其正面中、近景和特写,只有远近变化,难免呆板、乏味。如果正面全景接其侧面中、近景,不仅距离有了变化,其相貌特征、光线关系都随之变化。

(3)色彩、影调应和谐。画面选择中,还应考虑画面之间色彩、影调的和谐性。如果色彩、影调不和谐,也会形成视觉障碍。

(二)画面剪辑接点的选择

恰当地选择画面剪辑接点,能使一部作品动作连续、形象逼真、镜头转换自然流畅,使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富有艺术节奏。

1.动作剪接点

动作剪接点以画面中人物的形体动作为基础,以剧情内容和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的行为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规律来处理,使主体动作的衔接、转换自然流畅,并能节约时间,去掉多余的动作过程,使画面叙事更加简洁精练。

(1)在动作行进的过程中作切换(“分解法”“动接动”),即将一个完整的形体动作分解开来,用两个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对它们进行表现。其原理是,利用动作的连贯性(动势)所产生视觉惯性,能有效地消除从一个画面突然转换到另一个画面时的跳跃感。

(2)利用插入镜头将前后两部分动作连接起来。如某画家画画,前一镜头落笔开始画,中间插入一个观众观看的镜头或用笔蘸墨的镜头,再接下一个继续画画的镜头,不过,此时那幅画已经趋于完成。

(3)在前一个动作的某一停顿处切断,再从下一动作的即将启动处开始,省略掉中间的一段动作(“静接静”)。如某人在书架前找书,走到某处站住,这是一个动作的暂时停歇。下一个镜头切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或一本书已经拿在手里,翻开书,这些都是另一个动作的开始。这样便能建立起一个连续的动作。

2.情绪剪接点

情绪剪接点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基础,以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特征选择剪接点,从而造成一种情绪上的感染。

在纪录片《窑洞与人》中就有这么一段:一对陕北的年轻人在一个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手续,办事人员按工作条例向他们询问有关事项。

办事员:你们的婚姻是不是自愿的?

男方:自愿的。

办事员:(对女方)你说。

(镜头始终对着女方,女方始终不开口)

男方:是自愿的。

办事员:让她自己说。

(女方仍不开口,脸涨红了)

(镜头始终对着女方,这是一个时间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

应当说,在这一段落当中,编导对最后一个镜头剪接点的处理做得非常到位。女孩虽然没有大的动作,但心理活动却十分激烈,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作为一种情绪积淀,将西北农村女孩的羞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动作剪接点相比,情绪剪接点在画面长度的取舍上回旋余地很大,它不受画面中人物的外部动作的局限,而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渲染情绪、制造气氛为主。相对地,动作剪接点比较好掌握些,因为这些动作转换点是看得见的,只要注意观察,就不难找到合适的剪接点。而情绪剪接点的确定,全靠剪辑人员对剧情内容、含义的理解和领悟,因为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感受,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意义上讲,情绪剪接点的选择是无规律可循的。剪辑人员对内容和特定情境中的心态理解的程度不同,剪辑出来的画面效果也就不一样。这就完全靠剪辑人员的艺术修养来体会,因此也最见剪辑人员的艺术功底。

3.节奏剪接点

节奏剪接点使用的镜头一般是没有人物语言的镜头,它以事件内容发展进程的节奏线为基础,根据内容表达的情绪、气氛以及画面造型特征来灵活地处理镜头的长度与衔接点。换言之,节奏剪接点的作用,就是运用镜头的不同长度来创造一种或舒缓自如或紧张激烈的节奏。在选择画面节奏剪接点时,还要考虑镜头的画面造型特征、镜头长度与解说词、音乐、音响的风格节奏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声画的有机统一。

比如,电视纪实作品《建港启示录》在介绍锦州港人大干50天,争时间、抢速度,以确保港口按期通航的一组画面中,把30多个长度为一秒半的短镜头剪接在一起,与短促有力的解说、音乐相配合,进行快速切换,营造了一种紧张、热烈的劳动节奏。而在表现港口通航典礼盛大场面的一组画面中,各级领导、各地来宾陆续步入会场,其中最长的一个镜头达36秒,较好地表现了这一段内容舒缓自如的节奏。

4.声音剪接点

声音剪接点指以声音因素为基础,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声音与画面的有机关系来处理镜头的衔接。它一般要求保持声音的完整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