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录片运动(1990年代前期)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一场革命终于爆发了,叫“新纪录片运动”。新纪录片运动的先驱们口中大声呼喊着四个字:纪实主义。他们的创作理念是“真实再现”。代表作有《望长城》《流浪北京》《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等等。多数人认为,新纪录片运动始于《望长城》,可有些人却更愿意指认张元的《流浪北京》。也许《望长城》还存留着某些过渡因素,做得还不够彻底,但它毕竟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它的开始也应是一个过程。而重要的是,新纪录片运动全方位地破旧立新,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推动着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巅峰。新纪录片运动在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上的体现有:
1.人文关怀与平民视角
纪实主义标榜人文关怀精神,创作者们开始将镜头对准平民大众,对准社会弱势群体,对准非主流的边缘人及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这种对准,又要求是一种平视。纪实主义杜绝俯视式的“关怀”,俯视与人文关怀无关——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被摄对象,无论是上层白领还是底层劳工,都只是平等的生命个体,都需要尊重,虽然这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并不容易做到。
2.关注过程
纪实主义关注过程,要求一切处于现在进行时的未知状态,因为这才是最生动的真实。于是,纪实主义大量运用长镜头与同期声,以求记录下一个完整的生活流程,为观众提供一个开放、丰富而真实的信息场。
3.保持原生态
纪实主义宣称要还原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为此,他们深入生活中,以一种交往的姿态与被摄对象相处,尽量降低被摄对象对摄像机的陌生感,以求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真实。这就是纪实主义的新纪录片运动,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在这股纪实主义大潮中,中国电视纪录片飞黄腾达,最显著的标志就是1990年代前期,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级电视台的遍地开花。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开播后,收视率最高时竟达36%,贵州电视台的《人与社会》,也创下25%的收视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