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的谋篇与布局

二、解说词的谋篇与布局

解说词既然是为电视画面而写,又具有上述特点,是不是只要把电视画面拍全,看着画面写就可以了?非也,作为电视纪录片视听元素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解说词创作同样需要艺术思维,需要谋篇布局。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作“凤头、豹尾、猪肚”,即文章的开端就要像“凤的脑袋”一样好看,结尾如同“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量”,中间要如同“猪的肚子那样有内容”。这虽然指的是文章写作,但用来要求一部电视纪录片创作同样适用。因纪录片的解说词具有统领素材、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由此,某种程度上解说词的谋篇布局就成为一部纪录片的谋篇布局。

(一)谋篇

谋篇即是为即将创作的作品规划蓝图,属于策划范畴,谋篇阶段既是对作品整体风格的定位,同时也对未来的解说词写作提出要求。不同类型的纪录片解说词风格各不相同,如政论性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前期策划部分,对未来解说词的写作要求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评叙结合;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则要求“从细节入手,让历史回归民间”。谋篇部分除确立解说词的写作风格外,还要对作品的思路进行谋划,从单集作品的叙事结构到多集作品内容上的安排,谋篇阶段都应该一一考虑到。比如纪录片《故宫》共十二集: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第二集《盛世的屋脊》、第三集《指点江山》、第四集《礼仪天下》、第五集《家国之间》以时间为线索安排结构;第六集《故宫的玉》、第七集《故宫的陶瓷》、第八集《故宫书画》、第九集《宫廷西洋风》以文物内容为线索安排结构;而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第十二集《新的历程》三集又重新回到以时间为线索结构。《故宫》的这种谋划思路规定了未来各集解说词的写作内容。

(二)布局

布局是一部作品各自元素的搭配,通过布局建立起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天衣无缝的结构框架。纪录片解说词的布局服从于一部纪录片的整体布局,并根据其在一部作品中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不同,提出自身的要求:

(1)开头。开头即开篇,一部纪录片开篇能否吸引人,解说词很关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你剪辑初稿完成,为剪辑而成的片子撰写解说词时,却发现原来素材开头不够精彩时,这时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建立解说词的入点,让作品一开始就能吸引观众,解说词开头有多种方式,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开头方法。

[例1]纪录片《沙与海》的开头。

每天清晨,牧民刘泽远一家都要集中在这间屋子里喝早茶,这是一个7口之家,他们居住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腾格里沙漠。刘泽远共有5个儿女,他们每天的早茶时间大约是在清晨6点钟左右,早茶实际上就是早饭,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刘泽远要向全家人分派一天的工作。27年前当时还是农民的刘泽远离开他的家乡,从甘肃来到内蒙古一带打工干活,到这儿定居已经8年了,他是牧民,可并不游牧,和草原上的牧民相比生活要安定得多。

井蛙岛因为有着一口井而得名,在这个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渔民刘玉成一家已经有三代60年的居住历史了,一直到现在从未有离开这里。井蛙岛位于辽东半岛这片水域,离它最近的岛叫大王岛,离它最近的县城是辽宁的长海县。离这儿大约有40海里。刘玉成今年50岁,从出生到现在,从没有离开过这里。

[例2]纪录片《龙脊》开头。

1994年4月至9月,我们用两台摄影机,在广西北部山区记录了这样一段生活。这个地方叫——“龙脊”。

[例3]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第二集《血色青铜》开头。

在河南省的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两千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的生产在当时已经有一定规模。

在河北易县出土的这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了今天高碳钢的硬度!春秋战国的几百年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例4]纪录片《苏园六记》第一集《吴门烟水》开头。

1997年12月4日,苏州的四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古典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世界性组织向苏州投来的瞩目,苏州的平民百姓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并没有表现出不平常,因为最了解那些古典园林价值的,毕竟是他们,可以说,他们就住在园林里,苏州,本来就是一座园林的城市,假如园林都不是遗产,还有什么是遗产呢?

[例5]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第一集《公司,公司》开头。

这是一个普通的城市的早晨,这个人是你,是我,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身边的公司浑然不觉,因为一切都已经像呼吸那样自然,但是,一旦没有了空气,我们就会知道,真空中是无法生存的。

2009年时,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世界上有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比不上沃尔玛公司,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

例1和例2直接切入主题,属于开门见山式的开头,这种开篇方式一般出现在纪实类的电视纪录片中。例3和例4是悬念式开头,例3摆出这样一个事实,战国时代铁器已经普遍使用,但兵马俑出土的大量兵器却是青铜器,正是利用强大的秦国和落后的兵器之间的反差造成悬念,进而吸引观众去破解谜团。而例4的开篇则从寻常事物入手,以寻常的态度对待不寻常的事件,吸引观众对苏州园林的魅力作进一步解读。

例5则是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让作品从一开篇就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解说词开头是建立在对画面信息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开篇需要把握作品的内在精神,并在体现作品内在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解说词的最佳切入点。

(2)段落层次。层次是根据作品思想内容划分的作品中的主要结构成分,它体现了创作者思路展开的步骤,纪录片解说词的层次展开主要有顺着时间线索展开的段落层次安排和典型内容集合式的层次安排。如纪录片《山里的日子》就根据画家罗中立五进大巴山的时间线索,依次安排了六集内容,解说词分别对每一集内容的背景加以交代,这是一种依时间线索安排内容的结构方式。而纪录片《西藏一年》呈现的则是一年内西藏江孜地区七个不同职业人物的生活,他们是妇女干部、乡村医生、饭店老板、三轮车夫、寺庙僧人、冰雹喇嘛、包工头,每一个人的生活各自独立,但又通过共同的江孜背景产生联系,他们的生活对于呈现当代西藏的社会形态来说是典型的,通过他们的故事安排段落层次就构成一种纪录片写作中的典型内容集合式层次安排。

(3)结尾。结尾是一部作品的终点,选择什么样的结尾,对作品来说非常重要。下面几部纪录片的结尾:

[例1]纪录片《山里的日子》结尾。

转眼又到了秋收的日子,邓友仁一直牵挂着旱地育秧能不能成功,眼看着将有一个好收成,他的心里也就踏实了。邓友仁家养的五只小猪仔也长大了,为了给两个孩子交学费,他们又卖掉了两只小猪。

水库里的水经过了一个夏天,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这个时候,罗中立的创作也有了新的构思。

大巴山里,收获的时节到了。

罗中立收获的时节也到了。

双城村四社的文明村建设已经有了成果,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变了样,邓友仁的家里里外外都已经粉刷一新。地板石也铺上了,邓友仁的大女儿邓云华已经有了六个月的身孕,她又一次从厦门回到了小山村,今年冬天,大巴山里,又将诞生一个新的生命……

罗中立的油画艺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诞生新的作品,从《父亲》超级写实主义,到目前的表现主义,他的画风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只有一样没有变,那就是他的每一幅作品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巴山的农民。

[例2]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

假如你要找刘焕章的家,那太容易了,只要记住胡同就行了,他家的门口总堆着些怪里怪气的大树桩,那么,他在不在家呢?你听……

[例3]纪录片《沙与海》的结尾。

无论是沙漠的刘泽远还是海岛的刘玉成,他们在建立家业的道路上都经历了说不尽的曲曲折折,无论他们是穷还是富,他们同样做出了努力,同时他们还同样地为他们的后代不停地规划和设计,然而他们也同样地为他们的后代能否把这份家业继承下去而大伤脑筋。有一点他们深信不疑,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1属于点题式结尾,《山里的日子》共五集,各集内容分别是《回乡》《冬闲》《嫁女》《农忙》《收获》,作品客观呈现大巴山区农民的生活,而在剪辑上则不时插入罗中立的油画作品,如果不看结尾,观众也可以了解罗中立作品和大巴山农民生活的关系,但作品、罗中立与农民的对话这条线索总停留于表面,正是有了这个结尾,作品的意义升华了,这种点题式的结尾给人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例2属于留白式结尾,留白是中国画构图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又被称为布白,是指画家不仅要考虑哪些地方落墨、布墨、置实,而且还要考虑如何用墨去破整个画面的白。留白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就是不把事情说透,而由观众自己去下结论,纪录片解说词采用这种结尾可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3属于总结性结尾,采用这种结尾可以告诉观众故事的结果,以使整个作品内容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