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手法的理论渊源
2025年08月10日
二、纪实手法的理论渊源
纪实主义的理论源头是法国影评家安德烈·巴赞的美学理论——“摄影影像本体论”、德国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理论和苏联马契列特的纪实电影理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巴赞的电影理论。通常,一说到纪实理论、纪实美学、纪实方法,人们一般指的是巴赞的理论。声名显赫如斯,巴赞却从没有写过一本概论式的纯理论著作。他的理论散见于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热情评论中,可以说,巴赞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是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经验的总结。当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以后,巴赞对“完整反映生活”的长镜头理论推崇备至。巴赞的纪实电影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把主体从作品中排除出去,这是巴赞纪实理论的内核;第二,在表意方面,他反对“含义先于存在”,主张“存在先于含义”,要求“仅仅通过对现实表象的展现揭示出现实的含义”。第三,在结构方面,他反对人为的戏剧结构,要求“具有更多的生物学的特点”,“故事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生命般的真实与自由”,他甚至称情节为“恶魔”。第四,在镜头方面,他力倡“完整表现生活”的长镜头而反对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以避免理性蒙太奇给现实增添了它本来没有的含义。但是通过学理分析不难发现,巴赞的纪实理论本身也是瑕瑜互现的,在承认它作为中国纪录片客观纪实大潮的重要思想资源的同时,中国纪录片人也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中国化改造,因此中国纪录片的客观纪实运动与巴赞主张的纪实电影理论并不完全一致。巴赞的纪实电影理论的致命缺陷在于它缺乏在创作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集中体现在它否定创作主体存在的合理性,不承认主体在作品里应该有其合理的位置,而主张应该尽可能地把主体从作品里排除出去,以达到“现实的渐近线”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