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说词的性质

一、解说词的性质

电视解说词是应电视画面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解说词首先要有电视性,其次才是文学性,即必须是视听语言听觉系统中的有机构成因素,这一特性决定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具有如下特性:

(一)为画面而写

画面为主,解说为辅。纪录片一般是先有画面后有解说,在剪辑过程中,剪辑员首先应在熟悉素材的基础上,确立一个作品的结构框架,然后按照这个框架剪辑,形成一部纪录片的粗剪版。如果先有解说词,再剪画面,画面就成为解说的附庸。好的纪录片剪辑应该是关掉声音,观众照样能够看懂画面内容。当然以画面为主看待纪录解说与画面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纪录片画面和解说的简单关系,而是展开联想,充分阐发画面信息。纪录片《普通法西斯》充分利用解说词阐发画面信息,成为世界纪录片上的不朽之作。而中国的带有“形象化政论”特点的政论片则是声音与画面各不相关。为画面写作要求解说词必须建立起与画面内容的逻辑关联,解说词与画面之间既不能没有联系,又不能内容完全重复,而是以画面为核心,充分展开联想,形成解说词对画面内容的升华与提升。

如纪录片《藏北人家》开篇:

[画面]群山、朝霞、羊群、纳木错湖

[解说]神秘的藏北有无数的传说,但是谁也说不清楚最古老的祖先是谁。考古学家至今在这里还没有发现比新石器文化更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很多迹象表明,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一样,藏族人的祖先很可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迁移进来的。谁也不知道生存手段极为弱小的原始部落为什么选择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作为自己的生存之地。

画面信息为藏族人生活的青藏高原,解说是对藏族人的生活轨迹的介绍。青藏高原作为藏族人的生存背景是解说词写作的出发点,但解说词并不是画面的简单重复,在这里解说没有对画面拍摄的时间、地点做简单介绍,而是从画面出发讲历史,藏族人的历史知识是无法直接用画面来呈现的。

(二)不完整的解说

纪录片的声音元素中,解说词仅仅是其中之一。除去解说词外,纪录片中的声音还包括采访声、环境声、音乐等。一篇并不完整的解说词通过与其他声音与画面的搭配,形成作品的有机整体,从解说词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篇成功的解说词;而不能与电视画面中其他元素合理搭配的解说,即使再完整,也是一篇失败的解说词。

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解说词:

[同期声]“山神啊!请你赐福给我们,赐福给山林。”

[解说]这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中国北部的大兴安岭,这是冰天雪地的季节。每年的这一天,孟金福都要在马上系红布带,在鄂伦春人眼里,萨满的马是神马。新年第一次乘骑,系红布带表示尊崇。孟金福是中国境内鄂伦春族中的最后一位萨满。

[解说]这种用几根树干做支架,用兽皮围起来的住处,鄂伦春人叫仙人住。这是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家。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鄂伦春人就这样世代生息在大小兴安岭,一直过着从远古沿袭下来的游猎生活。不知道鄂伦春人在山林中生活了多少世纪,他们的族名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

第二段作品一连用了两个“这是”,如果不看画面,观众肯定会有疑问,“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早晨”,是哪里的春节呢?而结合画面来看,就会发现大兴安岭冰天雪地的世界。原来说的是中国北部大兴安岭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同样第三段中,“用几根树干做支架,用兽皮围起来的住处,鄂伦春人叫仙人住。这是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家”。文字信息是对画面信息的补充,而接下来的文字,就由对住处的介绍转化为对鄂伦春族游猎历史的介绍。这里并不完整的文字内容与画面结合表现出更为广义的内容,以孟金福一家生活的具体内容表现整个鄂伦春族的历史命运。

再如纪录片《敦煌》第四章《无名的大师》的解说词。

A.这些脱壁欲出的野牛和猪群出自于西魏画工的如花妙笔,这幅隋代的维摩画像可谓线描造型的典范之作。“笔才一二,像已应焉”,这是画史所说的疏体画。

B.在历代先辈精确入微的描摹中,史小玉熟知的各种线描技法都得到了纯熟的展示。画技之精妙非凡不由得让他产生疑惑,它们完全出自敦煌画工之手还是也有中原名家到此作画呢?据画史记载,隋唐时代画坛名流画工名匠无不从事壁画创作。当时洛阳长安两地的寺观到处可见名家的手笔,壁画成了他们展示画技的舞台。

A段仅凭解说词意思并不完整,结合画面来看,原来这段解说词是对西魏画工所作壁画的解说,其中既有对画的产生时间的交代,又有评价。

B段讲述史小玉在敦煌演习壁画临摹的状况,通过文字告诉人们,原来A段中的壁画是通过史小玉的眼睛来看的。但文字叙述并没有沿着史小玉的主观感受向前发展,而是笔锋一转,变为对隋唐时代画坛状况的交代。这样解说词既可以跳出画面形成创作者代言的人物视角,又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性。解说词成为作品画面内容的补充,与画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作品叙事。

(三)通俗易懂、高度概括的语言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一种为配音而写作的特殊文体,由于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无法像阅读文学作品那样反复品读,因此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在文体上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简练、口语化。

(1)通俗。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要少用高深的词语。如纪录片《龙脊》开篇:

和往常一样,早晨6点,一年级学生潘军权来叫同班同学潘能高起床。潘能高今年9岁,上小学一年级。

这段解说词简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

(2)简练。简练就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复杂的内容表述清楚。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踏着先人足迹,来到了这块陌生的土地。”

从唐代日本遣唐使来长安到清朝派13名留学生来日本,按照历史描述需要很多篇幅,在这里仅仅一笔带过,言简意赅,这正是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

(3)口语化。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为配音而创作的,一定要朗朗上口,读起来才会通顺。有时配音员还会根据自己的语调、语速在配音过程中进行个别字、词、句的修改,就是为了更口语化。

如纪录片《回家》的开篇解说词:

在中国西部的四川省宝兴县,有一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994年最后一天,蜂桶寨下了入冬以来最后一场大雪,气候的变化对这些小生命来说是一种威胁,它们必须加倍努力寻找充足的食物。

只有一个例外,生活在这里的高高不需为自己的温饱操心,她过着舒适的喂养生活,但是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了,入冬以来人们就开始为它重返大自然做准备,开春以后,就要送她回去了。

这里的关键词“四川省宝兴县”“1994年”“最后一场大雪”“大熊猫”“小生命”等名词均采用普通中国人所熟悉的词语。而动词“操心”“喂养”等词汇又是日常会话中的常用词,用这样的词语做解说语言,就避免了因语言过于文学化而带来的解读上的困难。

总之,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应电视画面而生的一种特殊语言,作为电视纪录片视听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充画面信息、不完整性、语言通俗、凝练、口语化的特点。明晰这些特性,对于实际创作过程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