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动乱”时期的电视纪录片(1966年到1976年)

二、“十年动乱”时期的电视纪录片(1966年到1976年)

毋庸讳言,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内乱”期间,纪录片也曾被利用为极“左”路线和帮派宣传服务,搞了一些标语口号、形式主义甚至假报道的东西,这是一个历史的教训,值得认真汲取。但与文学、电影相比,电视纪录片不是重灾区。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扼杀电视的漫长十年间,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深山养路工》《三口大锅闹革命》《泰山压顶不弯腰》《种花生的哲学》《壮志压倒万重山》《战乌江》《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向青石山要水》《越南人民决战决胜》等,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优秀纪录片的代表。这批作品尽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某些不足和毛病,但是,它们的基本思想内容、创作倾向,至今仍经得起推敲;这批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满腔热情讴歌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大自然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业绩。在创作技巧方面,比前一时期(初期)的同类作品有明显提高。首先,是选材有鲜明的典型性。这类作品的题材是作者深入实地采访,从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的,看来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有深厚的生活根基,生命力是很强的。其次,它们注重了对典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特写镜头的充分运用,对深刻地揭示和阐发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电视纪录片创作在“十年动乱”期间的收获是值得珍惜的,然而,问题也是明显的、严重的。那就是,总体上题材面严重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形式主义之风盛行等。这是极“左”路线窒息思想、窒息文化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必然反映。类似山川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题材内容,长期被禁锢,不得问津;诸如知识性、娱乐性的题材,被斥之为“软调”题材,不准涉猎;在表现形式上,以至镜头运用上,都有许许多多不容逾越的成规、定例;就连解说词写作和音乐音响处理,也是框框套套,不容稍事违犯。和其他电视艺术品一样,纪录片创作,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束缚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