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访准备
在纪录片创作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你辛辛苦苦拍摄了一部作品,拿给别人看,得来的评价却是“挖掘不够深入”,或者“内容枯燥乏味”,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归结于拍摄技巧不够,而是采访基本功不扎实,那么,应该怎样开始纪录片采访呢?纪录片采访应该从与拍摄对象交朋友开始,当你发现一个人物,认为有责任把他的生活记录下来,你带着一腔热血去找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得到的却是一个闭门羹,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灰心,你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人家一定就要接受你的采访呢?就被采访对象来说,个人的生活是一个不愿意向社会公开的私人空间,一旦被媒体纪录,私人空间就可能变成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里,最常见的画面是衣冠楚楚的政要,千篇一律的话语,缺少人物内在情感的交流和个人生活故事,而具有个性的生活内容才是纪录片的看点。显然纪录片精彩内容的获得是以对私人空间的剥夺为前提的。从这一角度看纪录片的采访,纪录片编导首先应该成为被采访对象的朋友,其次才是一个采访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被采访对象的朋友呢?你需要做这样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你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这样可以保证你具有与被采访者在同一个层次上对话的可能。在新闻部门,往往根据采访内容划定职责范围,电视台的新闻部就专有教育、经济、交通、重大会议等各个方面的专门记者,纪录片编导则要根据作品题材的内容,做广泛的储备。如果你拍摄的是一个考古新发现的人文类纪录片,对考古知识一窍不通,就无法进行。在国外,纪录片创作者至少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中国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周兵就是南开大学中国艺术史方面的博士,这与他从事的文化类纪录片有一定的关系。当你有了这一领域的知识储备,你与这个领域的人接触才有话可说。
(二)你对你的选题涉及的内容应该清楚
策划中的采访有一个关键阶段,就是从搜集外围的材料中走出,与被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只有经过这一步,你才能知道被摄者的真实情况,并根据交流的结果,确定开机拍摄的日期与地点。这一阶段,如果被采访者是一个贯穿整个片子的人物,你需要和他说明,要拍哪些内容,片子的拍摄是否会对被拍摄者的生活产生影响。如果被采访者仅仅为的是支持你片子的一个论点,你应该在采访中对他的研究领域的成果有所了解,以便确定未来的采访用在片子哪一部分,采访的问题是什么。
(三)对采访对象做取舍
采访的前期准备过程也是一个对被采访者进行筛选的过程。在前期策划文稿中,列出的被采访对象很多,你通过前期接触,会发现尽管有些人成绩突出,但不适合上镜头,比如从职业上看,作家就不如画家、舞蹈家更容易出彩;从性格特点上看,内向的人就不如外向的人容易上镜头;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在电视上就会冷场,而善于表达、情感丰富的人无疑会让你的节目更加精彩。
(四)采访时间的安排
纪录片的采访时间因不同题材、不同类型而不同,事件性的纪录片要求纪录片创作者在事件发生时在场,采访时间只有在事件发生时或过后不久才能为观众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常态纪实性的纪录片则要根据被采访人工作的性质安排采访时间,如果是采访领导干部,应该尽量选择办公时间,如果是社会名流,要事先安排时间采访,技术人员应该选择工作之外的下班时间。
(五)采访设备
采访声音的获取非常重要,主要由采访话筒获得,根据采访环境的不同,采访话筒分为随机话筒、挑杆话筒、无线话筒。随机话筒用来记录背景声,记录人物行进中的声音,可选择无线话筒;但如果环境噪音太大,无线话筒由于没有好的防噪效果,录下的声音可能比较嘈杂,这时就可选用挑杆话筒;加有防风罩的挑杆话筒指向性比较强,可以获得清晰的声音和音质,常用于现场对话的同期录音。
(六)采访环境
纪录片的采访环境主要有自然环境、与主人公生活工作有关的背景和演播室三个部分。自然环境是最容易让被采访对象放松的环境,这一环境可以是风景秀丽的名胜古迹,可以是戈壁荒漠,也可以是一个刚刚出现的考古现场。在自然环境下,那些具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往往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摄影机跟随他的行为纪录,采访内容更加鲜活,如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跟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学家杨镰对明水古城的调查过程,对杨镰的采访环境就是在古城堡遗址的背景前,杨镰边走边讲解新发现的马鞍子就非常自然,具有悬念。因为纪录片拍摄要介入拍摄对象的生活中,采访有时要在与主人公生活相关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这时要根据被采访者的工作特点做出不同的取舍,一个靠领取救济金维持生活的人不会选择在他的家里接受采访,可能更愿意在公园接受你的访谈,对一位职业女性你选择在办公室采访就会令她尴尬,最好在她的家里。为了保持个人的私密性,你可以在客厅采访,不要进入人家的卧室。演播室也是经常被用到的采访环境,由于演播室具有更好的录音效果和灯光效果,在演播室拍摄导演可以得到自己满意的画面效果。但优势也是劣势,演播室灯光和现场氛围很容易让被采访者畏惧,无疑加强了他们心理的紧张感。所以在采访中,应该变劣势为优势,演播室的灯光、背景有助于创造特殊的气氛,对被采访者的话题起启发作用,比如纪录片《周恩来》的拍摄背景就是在演播室,黑色的背景创造出一种回到历史的凝重感,让被采访者很容易进入对历史的回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