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纪实拍摄的基本技能

三、掌握纪实拍摄的基本技能

(一)相关术语

拍摄技能是对纪录片摄影的要求,在纪实素材的选取中,摄影是基础,摄影技能的娴熟与生疏直接关系到画面本身的质量。从拍摄方式上看,纪实拍摄主要有固定摄影和移动摄影两种拍摄方式,无论是固定摄影还是移动摄影,都要涉及视听语言的基本术语:

1.镜头的景别——以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为基本镜头单位

远景是影视画面中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画面景别,包括大远景和远景两类。远景具有规模宏大的气势,多用在作品开头。纪录片《山里的日子》开篇是一个大巴山脉的远景横摇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全景是用来展现被拍摄主体的全貌,一般被称作“定位镜头”。如果用全景呈现一组物体后,再分别加入单个物体的近景、特写画面,就可以让观众明白画面中这组物体的位置关系及所处的状态等。因此,全景是显示空间关系的常用景别,对于被拍摄人物的活动状态有全面呈现之意。在拍摄中,全景也是构图形式元素最为集中的景别,应当注意光线、影调、色彩、人物运动的方向、人物之间位置的变化等,并力求简约,以便突出重点。全景一般与中近景、特写等配合使用,拍摄时也要同时注意到合理的镜头搭配。如纪录片《山里的日子》第三集《冬闲》,一段田间地头对歌的情节由近景一人唱到全景多人唱镜头组成。

中景为从头顶到膝盖以上景别的镜头。与全景不同,中景更加侧重于具体的动作和生活事件中的具体情节,中景承担叙事功能,便于呈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拍摄中景镜头时摄影师应该关注人物的视线和动作的方向,一个人眼往右看,就应想到同时有一个人在画外向左看,一个动作出现,就要同时想到这个动作的对象。当人物之间处于交流状态时,应当关注人物视线上的相交点、情绪上的交流线。“特别是当所表现的人物上半身或人物之间的情绪的交流、联系处于运动状态时,这种情节中心点的不断转换,要求画面的构图随其变化而变化,要始终将情节的中心点,处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位置。”

近景是电视屏幕上最常见的景别,一般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播音、专家学者访谈时常用近景。比起中景来,近景所展现的画面空间范围进一步集中到较小的区域、环境,画面内容更趋向单一,观众更容易看清屏幕上人物(主体)的面部表情、眼光状态等。近景是用来展现人物神态,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景别,拍摄近景时要特别注意聚焦,特别是面对运动着的拍摄物体时,更应该关注聚焦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在近景画面上,拍摄角度也特别显眼,一般采用平角拍摄,如果采用了仰角或者俯角拍摄,更应该关注构图的效果、构图的意图等。

特写是用来聚焦细节、放大重点景象的景别,特写展现的画面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特写可以把近距离才能看到的极其微小的世界放大呈现出来。特写仅仅展现的是物体的局部,需要和其他景别的镜头结合起来使用。另外,由于特写画面内容单一,不宜停留时间过长。

2.固定镜头与移动镜头

固定镜头为摄影机从一个固定的支撑点不做任何移动拍摄的镜头,拍摄固定镜头一般采用三脚架,或借助于其他支撑物。以固定镜头拍摄,可以提供画面多层次信息。

移动镜头为摄影机拍摄的所有动态镜头,一般移动镜头有推、拉、摇、移、跟、甩。推镜头和拉镜头通过摄影机焦距的变化实现画面景别的大小变化,摇镜头和甩镜头以摄影机支撑点位为圆心运动,实现画面的起幅和落幅的变化,移镜头和跟镜头为摄影机跟随运动物体的运动。固定镜头和移动镜头的结合拍摄,可以为作品创造节奏。

3.摄影机视点

摄影机与拍摄对象之间因相对高度不同形成不同的视点,有平视、仰视、俯视三种。平视为摄影机与拍摄对象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进行拍摄,由于摄影机的高度与人眼的高度相等,画面平稳符合人正常视觉观察习惯。仰视是摄影机低于拍摄对象向上拍摄,仰视代表了观众向上仰望的视线,由于改变了人眼睛观察事物的透视关系,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俯视为摄影机从高于拍摄对象的角度向下拍摄,俯视代表观众向下俯视的视线。可将地面上的景物由近及远地在地面上自下而上充分展开,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景物的层次、数量、位置,介绍地理环境、地点和规模,展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与方位。此外还有光线与构图、单机拍摄与双机拍摄等,由于一般教科书均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二)拍摄方式

纪录片拍摄是一种追求现场完整信息的摄录方式,为使纪录片拍摄达到纪实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效果,纪录片摄影应该综合运用多种元素;去发挥镜头的感染力,根据题材不同,拍摄方式分如下几种。

(1)以固定长镜头拍摄为主,辅以适当的摇拍,让摄影机的眼睛代替拍摄者的眼睛观察纪录,追求零度干预的风格。这是一种直接电影式的拍摄方式,纪录片《阴阳》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典范之作。《阴阳》中的打井一节,共七个镜头,分别是(近景)摇拍拉绳子—(全景)拉至终点—摇(倒土)—(俯拍)井下作业—(俯拍)推镜头井口拉绳子—(俯拍)井下工作人员上井、出井口—(平拍)全景喝水—(俯拍大远景)人拉绳子。这是一个由全景一大全景组成的循环镜头,在这个打井段落中,主镜头是大全景井上人的工作和井下作业,是固定镜头,而在展示工作的人与井之间的空间联系时用的是摇镜头。为保证观众也能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审视作品,纪录片在拍摄人物的对话时,很少让人物直接面对摄影机,而是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尽量让人物的视线面向画框以外。《阴阳》中的张耀宗和儿子对话一节:首先是一个全景镜头,张耀宗坐在炕上,面向炕下,儿子坐在炕对面的椅子上,父子彼此面朝对方,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张的镜头以近景的方式出现,儿子的镜头出现的则是脸部的侧面特写,这显然是一个摄影机机位在屋内一角的侧拍镜头,为了照顾两个人的空间关系,摄影机拍摄张的讲话过程中把镜头缓缓摇向儿子,观众在镜头里既能看到儿子的面部反应,又能听到儿子的回答,如果采用双方互相切换的正面镜头,就会有摆拍之嫌,失去纪录片的真实品质。

(2)采取跟踪拍摄的方式,用运动镜为观众创造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跟踪拍摄也叫介入式拍摄,这种拍摄方式强调的是摄影机的在场,以运动的方式跟拍事件的过程。跟踪拍摄能为观众带来现场感,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跟踪拍摄显示出它的威力。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多采用跟踪拍摄的方式,以记者对于事件真相的跟踪调查,突现纪录片的本质。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作品通过拍摄主持人或文物专家对文物古迹的寻访,创造悬念。比如纪录片《望长城》开篇,黄土高原上,焦建成在寻找长城,询问一位农民,知道长城在哪里吗?这位农民爬上一个高岗,用脚踹开泥土,显示出下面夯筑的痕迹,说“这就是长城”。这个段落完全是把摄影机扛在肩上拍摄的,整个过程从焦建成摇到老乡,又跟随焦建成和老乡移动,随着老乡的脚动,镜头推上,显示夯筑的细节,一气呵成。这种跟踪纪录式的拍摄方式把长城与观众的距离拉近了,使这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东方老墙,一下具有了情感与温度。跟踪拍摄是一种强调摄影机在场的拍摄方式,这种拍摄方式用的适当,可以创造悬念,不适当,则显得多余。比如拍摄一个人进门、上楼、进入房间,本来可以用两个镜头就可以解决,用跟踪拍摄则会持续十几分钟,而对于这一没有任何悬念的生活过程,跟踪拍摄仅仅成为一种为纪实而纪实的形式。笔者在从事纪录片创作教学中就曾经遇到这一问题,一位同学拍摄的是宿管阿姨,她从阿姨进入一个学生宿舍开始拍起,镜头忽而拍摄阿姨进门,忽而沿阿姨的视线摇向宿舍,镜头跟着阿姨走了三间宿舍结束,整个节目8分钟,全部是长镜头,镜头仅仅成为一种过程的展示,根本看不到她究竟要表达什么。跟踪拍摄是一种最便捷的拍摄方式,这一方式特别受到今天的DV爱好者欢迎,但是手段本身不是目的,这一手段只有和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合拍,才能显出它应有的威力。

(3)利用光线和拍摄角度进行画面造型,让镜头具有艺术性。电影被称为是“用光做雕刻刀,刻在银幕上的艺术”,让画面具有造型感同样是电视艺术的追求。一个合格的纪录片摄像不仅具备对现场生活细节的抓拍能力,还要在摄影构图方面具有艺术的眼光,并根据光线、拍摄环境、拍摄角度进行拍摄,让镜头具有艺术性。这方面有许多中国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可作为范例。纪录片《龙脊》中俯拍龙脊的大全景镜头,充分利用水田的反光和周围绿色的环境,创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幼儿园》中,以儿童的视角拍摄,大人们就变成了异化的对象。作品让儿童在一个绿色的背景中活动,背景的简化对作品中的人物是一种艺术修饰,文献纪录片《周恩来》中人物的采访均被置于一个黑色的背景下,用编导的话说,采用黑色背景,可以割断被采访者与现实的联系,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忆中。纪录片拍摄者应该仔细研读优秀纪录片作品,并从成功的作品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