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略得当、虚实相生
(一)关于详略
有主有次,当然还要有详有略。主次分明与详略得当,都是为了追求整体艺术效果的和谐。详略得当的意思是:辞达,则二三言而非不足;辞未达,则万千言而非有余。详写时用墨如泼,略写时惜墨如金,这需要预先有所安排。详略问题,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在记述重点事件、表现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时,要尽量做到详尽细致,充分展现事件背后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在记述一般事件、表现次要人物时,可以简略、概括。另一层意思是:在描述典型事例、展现矛盾冲突的高潮时,要详尽,要精雕细刻;而在写矛盾冲突的开端和结尾时,应该写得简略、概括,点到即可。详略问题同时也是节奏问题,该详的地方,要把叙事节奏放慢,充分展示矛盾和冲突,镜头处理得细腻、密实。在该略的时候,就加快叙事节奏,力求简练和概括。比如《老头》中有两段“哭戏”,一段是因为冬天难过,瘫痪的老太太在床上俯身哭泣;另一段是开朗的老曹在街头为儿子不让自己出来,在另一个老人面前失声痛哭。这无疑是全片的重要关头。制作者不吝时间,将大量的近景镜头甚至是特写镜头给予了他们,观众甚至能感受到被泪水打湿的强烈的情绪。篇中还有过年的事,摄影机进入若干个家庭,但都是一带而过。因为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二)关于虚实
虚实问题也是大问题。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正写为实,侧写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叙事过程中,讲究的是虚实相生,这是指虚与实相生相济,相辅相成。有虚有实,可以丰富叙事手段,并大大增加欣赏趣味。杨天乙的《老头》就很好地处理了虚实问题。例如,直爽热情的老曹和人打过两回架,一回是因为一个破沙发,有人要搬走,老曹仗义执言,甚至破口大骂,不顾老迈,也不惜身份,这是实写;另一回,据说是被人推了个跟头,倒地的老曹打了那人两拐棍儿,这回是虚写,是事后从别人和老曹自己口中说出来的。有虚有实,老曹抱打不平的性格就表现得很充分,很有趣。再比如推小车的老宋,家境较一般老头好一点,自己住院花钱,一会儿说花了一万二,一会儿又涨到两万四了,很有意思。有一次,他自己说自己喝啤酒如何如何,为此,片子中单安排了一个场景,就是老宋自己拿了啤酒自斟自饮,似乎是他“滋润”生活的明证。老宋死后,街头闲聊以老宋为话题,再一次说老宋如何有福,就又是虚写了。
因此,虚实与主次无关,所谓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也有可能采用虚写的方式。在同一个画面或镜头中,也有虚实相生的问题。例如,《老头》的开场是老曹从家中向街头踌躇走来,闭幕是老曹从家门口向街头踌躇走去,镜头中的实景不过是腿脚不便的老曹在走,但这背后暗含的东西其实很多。知道了老曹曾因为儿子不让他出来而痛哭的情节后,我们再看他的背影就觉得那个镜头的含义沉重了很多。从《老头》的整体布局看,街头闲聊无疑是实,这占据了全片最多的时间,但因闲聊而牵扯到的虚的东西也很多,很重要。因此,虚实相生绝对是成功的纪录片的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