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的自我定位和道德思考

第三节 创作者的自我定位和道德思考

美国电影工作者罗伯特·C.艾伦认为:“电影生产类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控制层面,第一层面包括拍摄前、拍摄中和拍摄后的控制……第二层面中一个电影制作者可能宁愿放弃对于发生在摄影机前的事件进行设计的控制权……第三层面则是在一部影片拍摄之后才去控制它。”(《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李迅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8月出版)换言之,第一个层面乃是一种全方位的控制,可以被视为创作者完全自我式的时空重塑,这也成了电影故事片的本质特征之一。第二个层面的控制则强调创作者带着强烈、明确的意图进行创作,尊重现实时空,进而审视与拾取现实时空的片段,这便是传统的专题片。第三个层面指出控制的弱化,强调创作者要以充分尊重现实时空为基点,不预设主题,以开放的胸怀、“未知”的心态小心、谨慎地观察、拾取生活。“典型的好莱坞电影被划入了第一个层面,传统的专题片被划入了第二个层面,而纪录片被划入了第三个层面——在这种形式中,电影制作者放弃了对影片制作过程中某些方面的某种程度的控制,以此含蓄地向人们昭示该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纪录片在控制层面的属性决定了其审美与价值诉诸——不可知与偶然性。很多纪录片中的段落与情节之所以成了观众难以磨灭的永久记忆,就是这个原因。例如,纪录片《幼儿园》中有一个以长镜头方式呈现的段落:一个孩子尝试着将椅子扶起来,画外传来了阿姨指导的声音。创作者捕捉到的这一偶发的情景,生动地诠释了孩子与成人世界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