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内容的控制

五、采访内容的控制

采访内容的控制也是采访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缺少策划意识的纪录片编导常常在现场任由被采访者信马由缰,结果一个25分钟的短片,仅仅采访就拍摄了几百分钟,虽然其中也能找到想要的内容,但观看大量的素材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并且造成设备的磨损与时间的浪费。从制作的角度看,纪录片采访内容的控制分常态控制和非常态控制。

(一)常态控制

在正常状态下,采访者的采访内容在拍摄采访前都有一个采访提纲,这个提纲基本上涵盖了被采访者想要了解的所有问题。比如拍摄一部人物纪录片,先要知道人物的职业背景和家庭背景,人物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经历?是哪些事件对其人生选择的某一阶段产生决定意义?再深入了解人物当时的心态。常态控制建立在采访者前期对被采访者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因为只有深入研究被采访对象,采访者才能知道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该问,哪些问题能够获得满意的回答。

(二)非常态控制

非常态控制是指在特殊拍摄状态下对采访内容的控制。从传授之间的关系来看,观众更愿意欣赏有悬念的情节和富有戏剧冲突的内容,这一切在故事片中均可以毫不费力地办到,故事片本身就是一种虚构的艺术。而对于纪录片来说,就要难得多,因为纪录片的素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在常态生活中,矛盾冲突被掩盖起来的,纪录片把矛盾冲突揭示出来,就等于把人的隐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的心理一旦触及隐私中伤痛的部分,就会不自觉地启动防御机制,这也是电视采访不容易得到真话的原因。那么,在一种非常状态下,采访者该做如何选择呢?是关机结束采访,还是开机等待?纪录片大师朗兹曼选择了后者。《浩劫》是朗兹曼拍摄的一部反思法西斯罪恶的口述体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采访人员上百个,其中有波兰特布林卡集中营的纳粹军官、火车司机、附近波兰居民、大屠杀幸存者、理发师。纳粹把各地的犹太人用火车运到特布林卡,然后把他们送进焚尸炉,因为头发可以成为做橡胶轮胎的材料,所以在进入焚尸炉之前,要由理发师把他们的头发理掉。理发师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刽子手,把一个个人送进地狱,特别是当他讲到,一个同村的邻居在被他理发时,更加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无法说下去了。朗兹曼一边继续开着摄影机,一边启发他,摄影机记录下沉默中的被采访者近十分钟表情的变化过程,让无声的画面产生与有声的画面同样的震撼效果。朗兹曼对采访内容的控制适用于非常状态下的采访拍摄,在人物情感大起大落的状态下,不关机拍摄有助于捕捉更为丰富的信息,而对于常态下的人物采访,则不应这样控制,因为常态下,当一个人没有了话说,视觉画面中信息的价值也就随时丧失,摄影机依然采取不关机拍摄无疑是一种浪费。

总之,采访拍摄体现的是纪录片创作者的基本功,一个合格的电视纪录片编导,首先是一位善于采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