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纪录片的影响

一、经济对纪录片的影响

没有哪一种艺术像影视艺术这样与经济有着如此天然如此密切的关系。影视既是现代科技与工业基础的产物,在作为艺术的同时又是企业,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可以单枪匹马地进行创作,可以孤芳自赏,脱离广大观众而独立存在,整个影视制作都建立在群体合作、工业体制以及市场需求之上。而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中大投入、长周期、低收益的片种,其创作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可以说是所有影视艺术门类中最大的,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对纪录片有着更为巨大的影响。经济不仅在宏观上(以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纪录片的发展水平和走向,而且在微观上(以经费和收视、科学技术等)对纪录片的内容、形式、风格、创作者以及制播的各个环节发生作用。

(一)经济对纪录片的宏观影响

我们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纪录片和观众,而时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变化最终引领时代和观众的要求,从宏观上决定纪录片的走向和观念嬗变。这一点不仅表现在经济状况所能提供的物质、技术对纪录片制播有决定作用上,也深刻地体现在由经济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社会文化心理是纪录片生存发展的土壤上。纪录片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赖以凭借的经济实力决定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一方面可以改进制作电视纪录片的设备,增加制作成本,相应地扩大纪录片的创作空间和领域,使编导们突破来自资金的限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放开手脚,尽可能地发挥创作才能;另一方面,优越的经济条件可以提供最为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送条件,从而使观众的接受质量大为提高。经济实力偏弱,不仅影响纪录片创作的质量,还会影响纪录片的创作模式、表现手段。西方纪实主义流派的客观纪录是建立在极高的片比上的,这就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纪录片都拟有脚本,这固然是宣传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控制成本和工作量的需要。由于胶片昂贵,记者不能放手拍摄,更不能按谈话录音放手拍片。当看到伊文思等外国同行不惜耗费胶片不停机地跟踪拍摄、为完整录音敞开拍摄时,中国记者大为惊讶,却不敢效仿。因为自己拍什么、拍摄对象讲什么、讲几分钟都要按脚本行事。纪录片的发展走向与经济发展阶段亦息息相关。

纪录片的功能可划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每项功能难以明确区分,它们也不单纯存在。纪录片摄制者总是至少也要身兼二职。然而在历史的各种不同场合和瞬间,不同的功能在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纪录片史的最初十年或其后的数十年间都是如此”。纪录片的主导功能决定着它的走向,因此分析它的走向以及经济对它的影响,我们只需理清不同历史时期纪录片的主导功能及其经济背景,纪录片的走向以及经济对它的影响。我们说,影视是工业和科技的产物,摄、录、播各环节无一能离开机器的作用,作为一种必须拥有巨量观众的媒介,影视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体制的运转。因此,纪录片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毫不奇怪了。彼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先进的生产力和殖民统治积累起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由于经济繁荣而造成的自大乐观的时代气氛里,纪录片诞生之初风靡一时,它的作用有如以前的马戏,只是一种更新奇的娱乐品,被掌握在商人手中用以牟利。但是当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到来时,纪录片却奇迹般地获得了新的内涵和地位,在以后的20余年里,取得了高度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源于1950年代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的紧张和冲突,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纪录片被当成了“号角”和“锤子”,纪录片工作者担当起号召人们行动的使命,投入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迎来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增长速度之快,都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一时期由于冷战的存在,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功能仍然存在,却没有了曾经指点江山的荣耀,而大部分有价值的纪录片从意识形态领域退回到社会文化领域,其政治功能减弱的同时,它的文化功能得到了加强,出现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等重要流派。它们力求使纪录片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镜,最大限度地展现真实状态、最大限度地完成个人表达。直到今天,纪录片的文化功能仍占主导地位,它甚至成为纪录片的本质规定性之一,这和这几十年来经济持续发展、世界相对和平有关。当生存不再成为首要问题、匮乏为富裕所取代的时候,精神、观念问题凸显出来了,文化角度就成为最重要的观察和记录角度。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巨大的转折,这种转折对本世纪纪录片的影响已初露端倪,一方面是文化功能继续占主导功能,另一方面纪录片的娱乐功能的凸显预示着纪录片的新走向。其经济背景是: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滞胀,1980年代以后,在经济不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带根本性、转折性的经济调整,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1990年代以后,伴随着信息经济的崛起,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电视业与信息业合流,使得电视的市场化程度加深,享有盛誉的欧洲公共电视体制也被迫进行市场化改革。纪录片面向市场的结果就是突出了它的娱乐功能。1980年代末才起步的探索频道就是纪录片娱乐化的最好例子,它取得的全世界发行成绩有目共睹。将一个原本非常小众的节目形式做到影响如此广泛,关键是在内容的把握上抓住了“娱乐”二字。探索频道的一些“纪录片”显然已经对传统形式的纪录片作了较深远的引申。不仅更注重题材选材和表现形式的新、奇、趣,而且在制作手法上跨越了非虚构的界线,大量采用真人扮演和场面重现等手法,在形式上注重包装和视觉刺激。

(二)经济对纪录片的微观作用

经济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我们把这三个因素具体化为资本、科技、市场化,以此入手来讨论经济对纪录片的微观作用。

1.资本对纪录片的影响

如前所述,纪录片是投资大、收益少的一种影视艺术门类。物质条件对于纪录片工作者的创作形成的巨大压力,远远大于其他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因此资金对于纪录片创作意义重大。在纪录片诞生百年里,纪录片除了政府投资外,产业界的出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对纪录片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虽时断时续,但却非常显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有许多法人资助纪录片的创作,目的是美化企业形象。如壳牌石油公司就在各大陆建立了电影资料馆,促进了纪录影片的发展,其动机就是表现它的国际责任感和它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相当多的大企业,特别是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所增加的多国公司成为大批影片的出资者,其经济动机进一步明确,即通过控制信息传播,制造与其生产相适应的消费需要。这些公司通过掌握宣传的媒介及其监督机关或使其保持中立而保护本公司的利益。在20世纪后半叶,传统行业滞胀,文化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了大量以直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的纪录片就具有极好的投资回报比。产业界的出资在客观上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但是“当这种出资的影响力渗入某一媒体而排除其他势力的时候,它就形成一种压力”。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限制了纪录片工作者的创作自由,表现在:首先,它使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不再单纯,渗透了商业意识。比如壳牌石油公司资助的许多影片主题就和壳牌石油公司的利益有关。很多纪录片中出现企业产品,为其作有意识地商业推广。其次,它使纪录片精神与艺术理想受到扭曲。当纪录片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时,就会有投资者违背纪录片真实记录的原则,而采取扮演、替代甚至臆造等方式。同时,有的纪录片工作者在功利驱使下,或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被迫或主动迎合、利用投资者、观众的需要,来选择题材和表现样式,使纪录片个人诠释的精神受到玷污。

2.科技对纪录片的影响

纪录片的产生和它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科技的发展不仅为纪录片记录、解释现实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能性,而且对纪录片创作的观念等都有极大的影响。纪录片史上若干次重大的发展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电视崛起,纪录片被电视整体移植,形成了电视新闻和电视纪实节目这两大屏幕支柱。在它们的快速报道和纯粹的连续阐释面前,纪录片必须为自己寻找新的立足点和本体意义,于是,纪录片的主要功能从审视社会向人类自审深入,从整合文化向文化交流倾斜。而20世纪60年代轻便同步录音摄影器材出现,为纪录片深入内心走向个人的趋势提供了条件。轻便机型的出现,使得以往不曾有过的贴近被摄对象的近距离观察和拍摄成为可能,而同期声的出现,则使那些用自己的语言讲话的人们,得以摆脱导演的控制,所有这些,使纪录片不再明确地得出结论提供观点,形成了客观记录的风格,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成为纪录片的新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摄影器材日益小型化,比如摄像机已进入6毫米时代,也就使个人可以自由进行影像记录。纪录片创作队伍日趋扩大,这使纪录片的价值观念更为个人化和多元化,其意义表达从总体上来看更是边界不清、多元共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字合成技术大发展,摄像已从电子化进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进入后期编辑。电脑成像给纪录片真实性的本体要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出现了新纪录电影运动。

3.市场化对纪录片的影响

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普遍进行了带根本性、转折性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前所未有地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化业。面向大众需求、消解艺术主体性的文化工业蓬勃发展,纪录片作为影视业最有文化性的领域,也面临是否易帜而营的问题。一直以来,纪录片制作都是赔多赚少,制作播放纪录片往往出于文化扶持、文化保护的意图,比如在法国,制播纪录片就是公营电视台的法定义务。但是在电视经营以收视率进行末位淘汰时,纪录片的市场化似乎已是势在必行。美国探索频道开了专业化、类型化、市场化生产纪录片的先河,大量委托他人制作或购买节目素材,按照自己的风格类型剪辑包装,严格考量市场形成产业规模。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纪录片创作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市场化问题。当务之急是扭转当前纪录片过于个性化、沙龙化的做法,按照观众心理和观众习惯生产纪录片,然后面向最大量的观众作价值传播。纪录片创作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创作质量、培养观众,使它从边缘走向主流,真正成为影响社会进步、人民观念和生活的艺术门类。但我们也注意到无论是国家地理频道还是探索频道,它们都主要经营的是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全球推广的节目都比较中性,不太有自己的观点,胜在知识性、娱乐性。而纪录片的大类是社会人文类,此类纪录片一旦批量生产、规格化流通,那么首先失去的将是独立探索精神,而失去这一点,纪录片将如同失去非虚构性一样,失去其本质特性。总之,市场化将使纪录片的存在特色、存在意义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否市场化并不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