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经济功能
纪录片的经济功能体现在产业界将其作为一个宣传和投资的领域,以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纪录片对经济基础的服务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上。
(一)获取经济效益
纪录片作为最具文化意味的影视艺术品种,资助和播放纪录片是树立企业公众形象和媒体形象的佳径。法国的文化频道ARTE以播放纪录片而闻名,阳光卫视以播放历史文化纪录片而一度赢得了很多高端产品广告,而壳牌石油公司通过在纪录片片头片尾出现,来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长期以来,纪录片作为一种变相的广告为公司和媒体带来间接经济效益。旨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纪录片市场运作在国外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期。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开始,就不断有制作人试图通过纪录片的发行取得经济效益。然而,在商业上很成功的纪录片并不多,比如在当代法国,每年仅有两三部纪录片能够在影视发行中获得成功,这些作品还都是非常有名的导演的作品,或者是反映一种重大事件的题材的东西。总的来说,纪录片不论国内国外,都局限于小众传播,它所表现出来的主要还是社会效益。然而,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直接投资纪录片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原本为美国公共电视台制作的、极少有人收看、极小规模发行的自然类纪录片的“探索”媒体公司,其作品在全球发行后,取得了骄人成绩。现在,它不仅拥有著名的探索频道,而且它的电视节目覆盖155个国家,拥有4亿以上的家庭订户。在中国,随着电视台转向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纪录片面临栏目化生存,纪录片市场运作作为一种涌动着的力量,正在推动纪录片的转型。今天,纪录片的经济效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二)为经济服务
纪录片为经济服务,可以通过反映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来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服务。经济类纪录片虽是一个常见的片种,但被归于社会人文大类中,因为纯粹统计学和财务意义上的经济纪录片是不常见的,它在艺术反映中总是和社会生活,和人,和环境结合在一起,表现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单纯以经济现象为题材的纪录片在中国纪实浪潮出现以前曾比较普遍。中国纪录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工农业生产成就和工农业战线新闻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在整个七八十年代,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曾领一时风骚,《说凤阳》《蓬莱新八仙》《包产到户以后》等都是这一时期有分量的作品。纪录片为经济服务更多地体现在它以一种上层建筑的姿态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纪录片诞生的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仍处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中,在这种经济中,经济个体相对分散,需要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干预市场,如此形成了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需要把一切媒介都变成公共领域,以理性论争为手段,参与政治和国家管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纪录片运动,实际上就是把纪录片作为一种类型的公共领域,创作者试图超越个人反映社会,对政府政策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这种质疑是当时经济基础的要求,是从根本上维护当时的经济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客观记录的纪录片一直占统治地位,表面上看来是对客观公正、责任、真相的尊重,实际上这与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进入高度集中的市场经济有关。批量生产、垄断企业、产业多样化及跨国公司的形成,使国家经济资源的很大一部分由相当少的公司所控制,已经达到比例极不相称的程度,形成了多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它们代表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由此造成统一的社会公共领域消解。无论是“真实电影”还是“直接电影”,它们意义的多元化、模糊化、开放性,无疑会有助于避免极端主义,促进各种利益和价值观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纪录片热潮,创作者以纪实为手段,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号召,取得了影视艺术生活化、群众化的成功。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正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媒介的支持,它首先从纪录片那里得到了呼应。纪录片通过对平民生活和平民生存状态的关注,确立了一个虽涵盖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中,但毕竟与主旋律文化有着显著区别的文化视野。这是中国电视传播平民化的最早的也较为成功的尝试之一,其意义在于不唯电视本身,促进民间社会的自觉意识,无疑对市场经济意义重大,它有助于真正的宪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