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节捕捉

二、细节捕捉

细节是作品的最小叙事单元,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细节是血肉。由于生活是稍纵即逝的,只有对生活保持敏感的人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而纪录片创作者则可以用摄影机捕捉到它,使之成为作品最具有魅力的部分,纪录片中的细节主要有三种:自然界生命细节、人物细节、环境细节。

(一)自然界生命细节

自然界生命细节多见于以自然生命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例如纪录片《回家》讲到熊猫高高吃竹子,画外音说:“熊猫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吃20公斤鲜竹,他们一般把一生中50%的时间都用来觅食,野外生活经验不足的高高吃进了不少冰雪,和高高相比,今年已满10岁的永巴可算是美食家了。”画面全景呈现高高吃竹子满嘴冰雪的镜头,而下一个镜头是永巴用牙先把竹子上的冰雪咬去,然后用嘴嚼鲜竹的镜头。这一细节形象地把熊猫吃竹子的生活情景展示出来。《森林之歌》中的《雨林回响》一集,黄掠蚁和蚜虫之间的争斗,巨大的蚜虫被无数黄掠蚁覆盖的细节,显示出团结的力量。自然界的变化或比较缓慢,或稍纵即逝,只有借助特殊的摄录设备才可以捕捉到,让人对神秘的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用逐格拍摄的技法可以加快云彩的脚步,让竹笋破土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慢放可以呈现猛兽捕捉猎物的过程。为拍摄到自然生命的细节,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者总是把自己隐蔽起来,静静地等待,有时甚至冒生命危险,这种不畏艰难的敬业精神换来的是作品生动的画面内容,是具有细节活力的动物世界。

(二)人物细节

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当你看一个节目,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有可能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细节却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让你永远记忆犹新。这正是因为细节在纪录片中表现出的引人入胜、画龙点睛、震撼心灵的巨大魅力。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拍摄纳努克捕捉海豹的细节,纳努克像一个魔术师在冰面上来回转,人们不知道在绳子的那一端是什么力量在拖着他,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全家人赶过来,一起拉绳索,终于把绳子拉出来,此时观众才看到,原来是一只大海豹。把悬念隐藏在幕后,纳努克捕捉海豹的段落显示出细节所包含的特有的戏剧力量。同样在张同道的纪录片《小人国》中,晨晨每天早晨在幼儿园门外等待龙德的细节表现出一个4岁儿童的对友情的执着。

(三)环境细节

影视作品中,环境细节是显示主人公生活环境的细节,环境细节具有刻画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纪录片素材最终被剪辑成作品后,体现的是创作者的观点、主张和艺术追求,借助环境细节则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生活空间》拍摄残疾的孩子,经常用风铃的细节表现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文献纪录片《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第一集《选择西柏坡》中,讲述枣林沟会议,摄制组专门做了一盏土豆油灯,长度一分钟的油灯画面把观众带到当年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2000年在鲁迅故乡行的异地采访过程中,河北电视台编导抽到的选题是《从安桥头到三味书屋》,安桥头是鲁迅外婆家,三味书屋是鲁迅早年求学的地方,根据编导的理解,此片讲述的应该是早年鲁迅的生活故事。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样一个属于过去的故事拍活呢?在采访中,发现在三味书屋内的一个书桌上,有一个鲁迅用刀刻的“早”字,正是“早”字这一细节,启发了创作灵感,用“早”字可以说早年鲁迅的勤奋、早年生活的艰苦、早年的童趣。

细节是生活给予纪录片创作者的馈赠,但细节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对一个纪录片拍摄者来说,若要获得精彩的细节,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有清晰的拍摄目标

纪录片拍摄现在进行时的生活,面向的是未来,生活不可预知性让创作者无法制定出一劳永逸的拍摄脚本,但对事件的大致走向应该清楚,当你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走向有一个预期时,你的镜头就有了固定的拍摄方向,而不会无目的地乱拍一气。

2.养成早开机、晚关机的习惯

这一点对从事纪录片工作的创作者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拍摄采访时,由于人物的情绪有一个酝酿过程,提前开机,就会把这种情绪的细微变化记录下来,比如河北电视台编导拍摄纪录片《宋文川和他的秧歌戏》时,采访民间秧歌艺人宋文川,宋文川面对摄影机唱《安安送米》,随着他的歌声,眼泪慢慢从眼角流出,摄影师缓缓把镜头由近景推向特写,成片后,这一段落成为整部作品的点题之笔。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早开机、晚关机则可以及时记录下事件的过程,比如1979年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时,撒切尔夫人在北京跌了一跤,这一镜头就是由BBC新闻记者记录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