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文化特性

三、纪录片的文化特性

文化是人类所有创造性活动的总和,其核心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阐释。大众传媒的核心是用来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因此它的核心也无非就是文化意义的传达乃至这一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阐释。纪录片的文化核心也就是文化意义的传达乃至这一意义的再创造、再交往、再理解、再阐释。

(一)纪录片的文化构成

电视作为传媒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文化构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边缘文化。主流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电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官方文化,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英文化则是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多元的更具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的电视文化;大众文化则是中国进入工业社会之后随之产生的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现今的电视文化中,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精英文化则相对薄弱,边缘文化更少有体现。但在纪录片中,中国的精英文化和边缘文化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四种文化形态能够交相辉映。

(二)纪录片的文化特性

纪录片被称为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纪录片所讲的就是文化,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民族的、世界的……各种文化内容几乎都有所涉及。它的真实性和关注现实生活的深刻性都是其他电视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它所实现的对多种文化形态的包容与兼容更是至今为止的其他电视形态所难以企及的。它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各种文化形态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又能够很好地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结合在一起。

1.主流文化的导向性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西方纪录片走的电影道路不同,它一开始就产生于国家政府机构中的电视台,它以栏目为依托来制作播出纪录片。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服务成为对任何一种媒介样式的首要要求。这就要求在电视荧屏上,多数的纪录片都有一定的主流文化的倾向性,如对英雄人物和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再现,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的热情讴歌,对吃苦耐劳、尽忠职守、谦和礼让等精神的充分肯定。如《邓小平》《香港沧桑》等大型电视纪录片。

2.大众文化的平民性与商业性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随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世界潮流的冲击,席卷全球的大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迅速繁荣。通俗化、平民化,接近生活、接近百姓成为纪录片的又一发展方向,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与需要的作品频频出现并频频获奖。在此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为赢得老百姓的喜爱也为获得商业利益,纪录片的拍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3.精英文化的深刻性

精英文化在纪录片中的体现,主要是对“个性化”的追求,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是对理想与意义的探索与追寻,人文关怀是其核心。纪录片对边缘文化的包容与展示对文化构成的多元化,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保证其健康的发展方向,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兼容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纪录片因为是记录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价值取向为中心的,真实而非臆造的世界。而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人的生存、发展、延续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人们,影响着人们,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我们需要纪录片,需要了解有关“人”的世界的真实图景。而纪录片在诞生之初就已把视角对准了人——揭示人性,探索生存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类共同的主题,它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甚至也超越了意识形态。同时,任何一个社会的整个文化都是围绕着主流社会的,占据强势的都是主流文化或者精英文化,这是无可争议也无可非议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