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出现后的中国电视纪录片(1990年代末以来)

六、“DV”出现后的中国电视纪录片(1990年代末以来)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茫然不前的这一刻,DV(Digital Video,数字视频)出现了。而在经过了短短几年后的今天,每当我们谈起DV,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纪录片,因为DV与纪录片血肉相连,在DV初展身手的这几年是如此,在以后的漫长征程中仍不会改变。在DV来到中国后的几年里,它一直是与纪录片同行的。正是由于一批DV纪录片的出炉,DV才开始在中国抛头露面,最早在中国谈论DV、倡导DV的,也是一批精英的纪录片创作者。也正是在DV纪录片走上电视屏幕后,DV才最终在中国形成浪潮。应该说,是纪录片成全了DV今天的风光。但是,困境中的中国纪录片更需要DV。

首先,DV的广泛应用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带动纪录片创作。由于DV轻便灵活、操作简单而又易于隐藏,正契合了纪录片个人化的操作方式。因此,大多数DV拥有者最有可能用手中的DV来摄制纪录片。而且,DV的价格相对低廉,容易普及。而一旦大众拥有了DV,又主要用来摄制纪录片,纪录片的创作必将如火如荼了。

其次,DV将为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纪录片打通一条生存之路。中国纪录片在1990年代中后期走入低谷,说到底就是因为没有观众,成本无法收回。而随着DV在社会上的逐渐普及,鉴于DV与纪录片的血肉关系,拥有DV的大众在很大程度上会逐渐对纪录片产生兴趣。DV爱好者一般也会是纪录片爱好者,DV将为纪录片培养出一批忠实观众。另外,DV也极大地降低了纪录片的摄制成本。由此,有了一批固定观众而又能够进行低成本创作的纪录片,生存将不再是一个问题。

再次,DV将重新为纪录片下定义。DV虽只是一个技术意义上的名词,但它的影响将远远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长远来看,DV必将在形式、内容甚至观念等形而上层面上,对传统纪录片产生彻底性颠覆——DV对于纪录片的变革将是历史性的。当然,这些都还只是预见。DV出现后的这几年,还只是DV与纪录片的磨合期;而且DV在中国也才刚刚起步,一切都还处于混沌状态。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纪录片将与DV同行;但路在何方,需要去探索。

最后,传播渠道和范围开始社会化。与前一时期的独立纪录片和栏目化纪录片不同,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传播渠道更加多元,版权售卖和跨平台播出开始在纪录片领域试水,并不断取得成效,不少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开始走出国门。纪录片的传播慢慢有了商业化和规范化的意识,开始注意纪录片传播的科学性。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成为纪录片生产传播的重要平台,纪录片原有的制作和收看模式被打破,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意为用户生成内容)纪录片和商业定制纪录片的出现和流行,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清新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