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录片的传播

一、纪录片的传播

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的交流、沟通活动一天也不会停止,无处不在的传播行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于传播古今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古代“传”与“播”是分开来用的。“传”的行为客体通常是知识、消息、情感,主要强调“流动”的意味。“播”的原意是指播种、撒种,引申义主要强调“散开”的意味。对于现在人们来说,传播的意义也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依然用于事物的传递或散播等。

因此,纪录片的传播是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的。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部真实的故事片,更是一种文化习俗以及知识。在前几年的《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类的影片不论是在制作还是在配乐方面都很好地吸引了观众。观众们也因此喜爱这类的纪录片。它不仅仅是在给观众讲述全国各地的美食,更是向受众讲述了各地的文化习俗,讲述了这些食材的不易。在互联网的传播中,这部影片不仅让国人了解到了自己所没见到过的美食同时也让国外的人看到了中国美食不一样的一面。这样的传播即为传递消息散播消息,通过这样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对美食有了一定的理解。

霍本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面、数字、图表等传递消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然而纪录片是通过画面、语言来完成的一部真实影片,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将其传播给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向大众展示了他们所不知道的一面。

纪录片的传播不仅仅是一部影片的传播,更是一个民族或当地文化的传播。

在传播学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传播下定义,突出了它的不同特征。1970年,法兰克·丹斯在《传播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在已有的定义中存在着15种明显的观念成分。

(1)符号、语言、说话是传播思想或理念的语言交换;

(2)传播是我所了解他人乃至被他人所了解的过程。他是动态的,不断为了回应整个局势而改变和转换的;

(3)互动、关系、社会过程,互动即为一种传播,否则,共同行动就不能发生;

(4)“不确定”的减少,传播的发生,是由于需要减低不确定性,需要行动有效率,需要方位或增强自我;

(5)过程传播:资讯、悬念、情绪、技术等的传递,使用的是符号——语言、图像、数字、图表等,它通常被称为传播的传递动作或过程;

(6)转达、传递、交换:某一事物的观念,从一地或一人转达到另一地一人,这种转递之后认可继续维持共享,因此,传播一词亦含有参与的意义;

(7)联结、束缚:传播是把生命世界中间断的部分相互联结的过程;

(8)共同性:传播是把原本为一人或若干人所独知的东西,变为二人或数人所共知的;

(9)通道、载具、工具、路线:传送军事信息、命令等的工具,经由电话、电报、无线电、信差等;

(10)复制记忆:传播是以复制记忆为宗旨而指挥他人注意力的过程;

(11)明白的回应、行为改变的回应: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一个刺激所做的明白的回应;

(12)刺激:每一个传播行为可视为一次咨询的传递,其中包括一个明白的刺激,从一个来源发现一个收受者;

(13)有意图的:传播的中心兴趣是那些行为局势,其中有一个来源传送一个信息给一个或多个收受者,前者具有影响后者行为的自觉意图;

(14)时间、局势:传播过程乃是把一个结构完整的局势,以所愿望的设计,转换为另一个局势;

(15)权利:传播是权利得以施行的机制。

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这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而纪录片的主题也离不开这四个方面,每一个影片的主题意义都不一样,受众所接受到所了解到的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