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题材的选择
要发现好的纪录片选题,除了编导个人的悟性以外,建立稳固而庞大的信息源也是很重要的。对一家电视台来说,有了好的选题等于是确定了正确的方向,能够保证编导不断地拍出好的纪录片。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纪录片的选题一般有这样几种来源:
(一)来自上级布置的任务和共同策划
中国很多的电视台都实行栏目组制,节目的创作都由栏目组里的多个编导合作完成,上级主管部门每年都会下达一定数量和内容的纪录片制作指标,甚至会指定一些选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纪录片的创作是从上级的任务着手,由一个编导的创意策划开始,经由集体的合作共同完成,这种团队的创作模式也同样产生了诸多优秀的纪录片。同时,各省级电视台每年都要拍一些汇报片,总结汇报本地一年来的建设成就,这个选题也是由当地党政领导部门下达的;有时候还会因为某个影展或影像比赛的原因,电视台必须拿出作品参赛,这些都是电视台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电视作为党的喉舌和工具的功能之一。有很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纪录片,就是根据上级的要求和委托制作的,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大京九》等。集体创作的好处显而易见,团队的精神和灵感的集中能更好地发挥创作者的思维优势和工作效率,集体智慧的结晶还可以保障影片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至于因为某个编导的疏漏而忽略和放弃更能体现创作者意图和观念的环节或细节。比如纪录片《中国母亲》系列、《中国家庭》系列,就是来自不同电视台的创作人员。我们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精品栏目《东方时空》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就因为他们始终在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而这些节目的选题来源就是由大学生和研究生组成的信息组,他们每天都向编导和创作人员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和经过研究的分析意见,这对栏目的制作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来自其他媒介或观众
媒体是纪录片选题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如报刊、电视、广播、书籍及其他电视台的同行。虽然原创作品更能体现创作者的艺术才华和精神境界,但是,毕竟原创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商业风险,而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具有拍摄价值和保存意义的故事和事件,这些都可以作为创作的候选。就像很多知名的电影、电视剧改编自小说、诗歌一样,很多的纪录片的题材也来源于其他渠道,比如电视上播报的新闻事件、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也常常有可供纪录片拍摄的线索,这些被报道出来的生活中的事件,也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去扩大题材、挖掘深意进行再创作。在实际制作中,很多电视纪录片就是把那些已经在其他媒介上报道过的题材,重新制作包装,以新的视角、新的拍摄方法和传播手段进行创作。《生活空间》中有一期表现一个贫穷地区几个农民坚持四年办文学社的纪录片《金钟》,就是从广播和报纸中得来的线索。一次偶然的机会,编导郭佳从广播和报纸中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挺感动,于是就有了拍摄他们的想法,他把这个关于梦想和坚持的故事拍摄成纪录片,把自己的感动带进了观众的视野和心灵。中国有上亿的电视观众,这是一个不可限量的可利用资源。现在很多电视台和创作者已经开始注意观众的参与性,我们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有观众参与的栏目或节目的环节。创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普通老百姓和电视的直接关系,通过他们对电视以及电视机构的信任,增强观众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的方式,吸引他们现身说法或者讲出自己的故事和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拍摄的线索。这种创作方法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具有及时的实效性和纪实的实录性;同时,这种发生在观众身边的纪录片题材,也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并得到认可。
(三)来自生活中的发现和感触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对生活的敏感和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变,每天,都会有新的生命诞生,老的生命离去;每天,都会有人哭泣、悲愁、喜悦、狂躁;每天,我们都用自己的眼睛在观察和关注着视野所能及范围之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生活中很多事情也许并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样子发生、发展和逝去,它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微妙和精彩绝伦的惊人之处,只是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发现、挖掘,再用我们的思考、理念去重新审视这些精彩的瞬间。
纪录片《人生唱晚》的摄影师在拍摄主人公周克尧指导学生唱歌的情景时,拍摄的初衷是想把这个过程简单地记录下来,目的是想通过这件事来表现周克尧为了给妻子治病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师突然发现周克尧的妻子坐在一旁静静地倾听,那种专注的神态和投入的表情非常生动,于是,摄影师马上选择了拍摄妻子倾听歌唱的情景。这个临场的拍摄对象的突然转换,就成功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烘托了影片营造的亲情感人氛围。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要尽量排除导演等主创人员的主观观念干扰,尽可能还原拍摄对象自然、松弛的生活状态和本来面貌,这样,才能使得被拍摄对象在轻松、舒服的拍摄环境下,随心所欲地释放自己的肢体和思想,从而为他们不经意的细节表现做出心理上的准备,从而在拍摄过程中,真实地记录他们绽放惊艳的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