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再现与表现的手法

二、纪录片再现与表现的手法

一般来说,纪录片再现与表现的手法从形式上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一)重演

也叫摆拍或补拍;是由纪录片中的特定人物,按编导的要求对自己的过去的特定的真实生活片断进行重演。如弗拉哈迪拍《北方的纳努克》时,爱斯基摩人已不居住冰屋了,为了表现爱斯基摩人的风俗特点,弗拉哈迪请纳努克一家重演了搭建冰屋的情景。另外,影片中弗拉哈迪还请纳努克和他的邻居们穿上了他们早已脱去的兽皮,仿照他们爷爷的样子到海边用钢叉去捕捉海象。据中国老一辈纪录片摄影师讲,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时,先遣部队中并没有随军摄影记者,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跑入总统府,房顶上国民党党旗被抛落而下,战士们振臂高呼的经典镜头,也是后来补拍的。

(二)扮演

是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如英国纪录片《失落的文明》(8集,1995年)中就采用了大量的扮演的手法。其中最后一集《美索不达米亚:回到伊甸园》讲到“死海文卷”时,由两位演员扮演了1947年“死海文卷”被发现时的场景:烈日下,两个牧羊人走在耶路撒冷的荒野中;他们来到了被陡峭的斜坡所隐蔽的小山洞前;一个牧羊人爬了上去;洞中有大量的古代陶瓷碎片和羊皮纸卷轴等文物……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破解西夏王陵之谜》,在节目中讲到西夏文字的发现时,也运用了扮演的手法:一个手举火把的人下到一个深深的洞穴中;探险者的脚步,在火把的映照下一步步向前走去;火把停在一块残破的石碑前;石碑上刻满了西夏文字。这种扮演,在纪录片《金字塔》中再现了塔顶巨石安装,《望长城》中再现了烽火传警,《姊妹溪》中再现了搭建盐卤栈道。

(三)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的目的

这里说的相关镜头包括借用的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以至电视戏曲片、电视艺术片的镜头和带有一定寓意的空镜头。从内容上讲,大体也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细节再现,或称作过程再现。主要用来再现某一事情的细节过程。如纳努克一家如何生活的带有细节性的场景。又如“死海文卷”被发现的细节过程等。这种再现的写实性更强。第二类是象征再现,或者称为虚化再现。主要以虚化处理的情景象征某一种事物。如以火把和脚步象征寻找;以匆忙的脚步、拥挤的人流象征奔波;以万马奔腾的足迹和卷起的硝烟象征战场的厮杀等。从以上的分类和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虚构的表现手法,确实广泛地、大量地运用于非虚构的纪录片创作之中。究其存在之根源,寻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许可以归纳为三点:扩展纪录片的选题范围,丰富节目画面;满足观众的收视欲望,增强节目的叙述张力;营造艺术氛围、意境,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