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题材的把握

一、纪录片题材的把握

纪录片制作过程的第一步便是要确定拍什么,题材的选择在纪录片创作中往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人说,找到了一个好的题材,片子就成功了一半,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讲,选择了一个题材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方向、一种可能,不同的题材决定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当然,好的题材也比较容易切入和挖掘,创作成功的机会较大。纪录片题材的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计划选题”或“命题作文”,一般是政府根据某个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需要拟定出一个时期的纪录片选题,或者是制作某种公益性题材的纪录片。计划选题往往内容重大、政治性强、强调社会效益。通常的印象是,命题比自选题目更难操作,创作者受到很多限制不能自由发挥。但另一方面,计划性选题条件优越,它多由媒体投资或主管当局直接拨款,而且目前纪录片创作者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提出选题列入计划者为数很多,往往能达到社会效益和个人爱好的双赢,从而也并非总是“命题难作”。这类题材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较量》《周恩来外交风云》《邓小平》都是成功的范例,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轰动效应。

另一种是纪录片的创作者通过平时生活的积累和对社会的关注,从中挖掘题材。我们处在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大千世界里,自然中的万物、社会中的万事都处于我们摄影机的视角之内,人与自然、动物、植物、宇宙星空都能对话,都具有探索和拟人化的想象,人的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对历史、心理、生命等的探索,都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纪录片的题材是十分丰富的,要选择一个好的题材,就需要纪录片人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去体验,从社会的变迁中去发现。这种题材来源在中国目前的纪录片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出现了《龙脊》《壁画后面的故事》等许多中国纪录片的经典之作。对于纪录片这项既特殊又艰巨的创作活动来讲,题材的好坏会影响到一部片子的整个制作过程和立意指向,那么,纪录片题材的选择应该符合哪些要求呢?当然这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列出一些最一般、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了解这些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一)题材应该具备潜在的思想性

题材选择的范围很广,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这个题材可以拍,那个题材也可以拍,但是纪录片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担负着“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增进人类的相互了解”的社会和文化责任。别林斯基也曾说:“如果艺术作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发自时代的主导思想的强有力的主观冲动,如果它不是苦难的哀歌和热情的赞美,如果它不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僵死的东西。”可见纪录片的题材应该具备潜在的思想性,而不是一些简单的猎奇或现象的罗列。选题的思想性可以是题材触及社会矛盾、揭示时代本质、体现时代精神,也可以是题材蕴涵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这些题材不仅仅作为一种暂时的现实存在被人们感知和评价,而且也作为一种意义的永恒被人们认识。像那些即将消亡或鲜为人知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那些曾经改变或试图改变社会进程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这种题材本身便蕴涵了深刻的思想性,特别为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关注。然而,也并非只有重大题材和历史题材才具有思想性,才有记录的价值,纪录片同样可以关注平凡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小见大,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电视片《牧牛人》看上去故事很简单,主人公是边远的部队农场里一个默默无闻的牧牛人,也没有什么曲折的经历,但是作品从现象入手一步步挖掘平凡小事的深层含义,从主人公身上发掘出一种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另外,山水风光、名胜古迹一类的题材也不能只局限在对自然物的介绍上,而要尽量赋予它一定的思想内涵,如《话说运河》在介绍古运河的同时,把视角也对准了今天运河两岸的人民和古运河今天的现状,还大胆地提出了污染、断流等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将它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这样,就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

(二)题材内容要有足够的“含金量”

一个选题总会有多种魅力吸引着创作者,创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估选题的价值,但最基本的一点,这个题材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够太单一了,应该有一定的信息量,甚至说要求有一定的“含金量”。这是因为纪录片和新闻不一样,新闻只是报道一个事实,有时一两句话几个镜头就可以概括了,而纪录片则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艺术性,这就要求纪录片所选择的题材能够有足够多和足够好的内容,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题材内容的含金量。题材内容的含金量可以表现在题材具有时代感、新鲜性,它不跟风边缘类题材或主动规避主流话题,而是表现出关注主流社会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觉;含金量也可以表现在题材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的发展的故事性、冲突性上,这些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也利于为作品提供丰富的素材,并将作品结构组织得波澜起伏。《壁画后的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变化,主人公与死亡抗争的过程便构成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故事,题材的戏剧性因素被充分挖掘出来;另外,含金量也可以表现在题材内容有较广泛的涉及面,如《迎接挑战》这部片子,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政治与科技、历史与现实无所不包,构成了一个宏大的主题。总之,创作者在选题时能够充分考虑到题材内容的含金量的多少,对于创作出一部成功的片子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三)题材要适合电视表现

纪录片最终是要通过电视来表现的,电视表达的特殊性在于它用画面说话,不像小说、报告文学那样有较大的自由。纪录片没有画面光靠说是不行的,因而选题时就要在题材的内容上、信息量上、技术上、手段上有个基本认识,看其纪录过程是否适合用电视语言来表达,题材的内容是否具有适合于电视表现的生动的形象因素。一般说来,创作者应该考虑到所选题材中人物的职业、活动或事物的特点是否具有较丰富的视觉特点、所涉及的面是否丰富多彩,场景是否有变化,现场环境是否具有可视性等。一些内容(比如过去发生的事情、技术性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以及静止的东西)很难通过电视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题材中如果过多地涉及这样的内容,就需要创作者尽量寻找其中有表现力的形象因素或与之有关的形象因素,或者干脆就放弃这样的题材,避免作品在画面形象上的枯燥。

(四)创作者的因素

纪录片的题材需要通过创作者的加工才能最终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一个有价值的选题如果得不到创作者的青睐或者创作者对它力不从心,那么就不可能产生好的片子,这样的题材也被白白浪费掉了。因此,创作者在选题时,除了考虑题材本身的因素之外,也要考虑一下自身的因素。首先创作者要对题材有兴趣,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作中兴趣可以使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始终处于一种热情洋溢的创作状态当中。如珍妮拍摄黑猩猩,正因为她对黑猩猩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才能在原始森林中居住长达20年的时间。其次创作者应该是有信心、有能力胜任题材的创作的,拍摄纪录片是一个艰巨的创作过程,对题材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的发展趋势是否可以预测、把握,经费是否能够支撑,体力是否吃得消等都应该考虑到,创作者不能在一种糊里糊涂、若明若暗的状态中进入创作。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尽量不要例行公事地承担自己不感兴趣、没有信息或力不从心的任务,保持创作热情和心态主动是艺术创作成功的起码条件。

总之,选题是创作一部好片子的起点,在定夺之前我们往往还要反复斟酌:为什么要去拍它?就这个选题可以拍到些什么?所拍到的东西足不足以构成一部有意思的影片,而不仅仅只是一条新闻或一则花絮?所拥有的人力、财力资源是否确保这个拍摄计划的实现?最后我们确定了这个选题,也就迈出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最首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