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忆旧》简介
《编辑忆旧》这本书是由.赵家璧著创作的,《编辑忆旧》共有122章节
1
作者简介
赵家璧,中国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1908年10月27日生于上海松江。在光华大学附中时,即主编《晨曦》季刊。大学时期,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中国学生》。1...
2
编辑说明
赵家璧是一位现代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入职不久就展现出自己是一位非常有为的青年编辑的才华,他当时利用图书公司阵地,在鲁迅、茅盾...
3
总序
“中国现代出版家论著丛书”,选集张元济等中国现代出版拓荒者14人之代表性作品19部,展示他们为中国现代出版奠基所作出的拓荒性成就和贡献。这套书由策划到编辑出版已...
4
目录
目 录 作者简介 编辑说明 总序 我是怎样爱上文艺编辑工作的 使我对文学发生兴趣的第一部书 从爱读书到爱编书 我编的第一部成套书——“一角丛书” 一 二 三 四...
5
我是怎样爱上文艺编辑工作的
一九二二年我进松江县立第一高小,国文老师王者五见我喜爱看书,就把教员办公室书橱里几包多年来尘封未动的《新青年》《新潮》,一本一本地借给我带回家去。这使我第一次接...
6
使我对文学发生兴趣的第一部书
使我对于文学逐渐发生兴趣的第一部书,是刘韦士·卡洛尔(Lewis Carrol)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Wonderland)。 大约是十三岁...
7
从爱读书到爱编书
当《书讯》最初约我为《我和图书》栏写稿时,我立刻想起三十年代生活书店出版的《文学》创刊一周年时,该刊编辑郑振铎和傅东华合编了一部征文纪念特辑《我与文学》,我当时...
8
我编的第一部成套书——“一角丛书”
我编辑过几套至今还为人所熟知的文学丛书,例如三十年代的“良友文学丛书”(47种)、“良友文库”(16种)、《中篇创作新集》(10种)等,和四十年代的“晨光文学丛...
9
一
那一年,阵阵乌云笼罩着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交相煎逼的苦难深渊。国民党反动派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退让,对上海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艺界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
10
二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九月上旬在《良友画报》上用一整版刊出“一角丛书”新书广告:第一批书目十二种,先出五种。第一种书名《今日四大思想家信仰的自述》,从美国的《论坛》...
11
三
初期出版的二十种丛书里,文艺方面的占八种。有小说、散文、杂文等。从作者阵营看我最初跨入文艺圈子时,联系作者的面是多么狭小啊!仅仅局限于同乡、同学、同事和老师。写...
12
四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三月中,同日帝签订了“淞沪协定”。良友公司地处战区,停业三个月。四月初复业时,创造社老将、“左联”重要成员...
13
五
后一阶段丛书中的文艺创作,我联系的作家队伍,大大地开阔了。著名“左联”作家和进步作家,纷纷为丛书写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艺理论也出了一种。这些作品为我今后出好...
14
六
郑伯奇参加《良友画报》写国际时事述评后不久,原任总编辑梁得所辞职,由马国亮继任。马国亮在郑伯奇影响下,《良友画报》的编辑方针也逐渐转向进步。仅仅从每期画报所刊载...
15
鲁迅为“良友文学丛书”开了路
...
16
一
三十年代鲁迅曾大力支持良友图书公司的出版工作,当我编辑“良友文学丛书”时,第一本书便是他的译作。但在此以前,早于一九二八年他就和“良友”建立关系了。 大革命失败...
17
二
这次会见的确切日期,《鲁迅日记》并无记载,但九月十一日,鲁迅给曹靖华信中第一次说到这件事。信中说:“近日与一书店接洽:出《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二本,兄之《星火》...
18
三
时间进入一九三三年,我们不但在“一角丛书”中出版了大批左翼作家如丁玲、钱杏邨(阿英)、周起应(周扬)、沈端先(夏衍)、林伯修等的作品,“良友文学丛书”继鲁迅的两...
19
四
“良友文学丛书”全部刊印文艺创作,鲁迅虽最早以两个译本支持我们,我总感到美中不足。记得他从一开始就说过,如果将来有适合给“良友”出版的创作文集,答应优先考虑,因...
20
为了出好书——《鲁迅与书》序
倪墨炎同志把新作《鲁迅与书》原稿给我,要我作序;这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我从未为他人著作写过序,真不知如何下笔。我回忆第一次去内山书店谒见鲁迅先生,他对我说了一段有...
21
重见丁玲话当年——《母亲》出版的前前后后
...
22
一
这次去北京参加第四届文代大会,暗中怀着这样一个心愿:今后机会越来越少了,要尽量设法看到或是去看望三十、四十年代对我在“良友”和“晨光”的编辑出版工作上,曾给我以...
23
二
我们那天有许多次谈到鲁迅。我看出丁玲同志对鲁迅怀着无限崇敬和衷心思念之情,我便把《母亲》提前出版的经过讲给她听了。 我那时考虑到不知何年何月作者才能继续把小说写...
24
三
我进病房时已有一位女同志坐在丁玲身边,看到她们非常亲密,预料不是普通的朋友,后经介绍,才知是已故“左联”老作家周文同志的爱人郑育之同志。当我把话题转到丁玲的另一...
25
附记:
在香港出版的《开卷》1979年第5期上,刊有《走访丁玲》的一篇访问记,作者冬晓。其中有几段丁玲答复有关《母亲》续编写作的话,转录于此,对关心《母亲》的读者会感兴...
26
丁玲赠我以《母亲》
一年前就听说《母亲》要重印,薄薄的一本,照样姗姗来迟,好不令人焦急!一九三三年丁玲被捕后,这本未完成的长篇是受鲁迅和郑伯奇的鼓励,作为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一...
27
鲁迅与《木刻连环图画故事》
鲁迅战斗的一生中,特别是在上海的最后十年里,他在领导革命的美术活动方面同他在领导革命的文学活动方面一样,都起到了“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的作用。在美...
28
一
第一次论争是在“左联”提出文艺大众化问题后引起的。 一九三〇年三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在这以前二十多天(二月八日),鲁迅就给《大众文艺》写了第一篇题为《...
29
二
一九三三年春,有一次去见鲁迅先生时,谈到他同苏汶的论争,也谈到他文章中所提到的几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进步意义的德、比版画作品。“良友”过去出过不少美术和摄影画册,...
30
三
第二次论争发生于一九三四年四五月之间,主要围绕着如何利用旧连环图画的形式创作新连环图画的问题。战场就在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这个副刊由“左联”成员聂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