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回顾二十位评选人中,当时在上海担任编辑的有:巴金、靳以(《文季月刊》)、王统照(《文学》)、黎烈文(《中流》)、张天翼(《现实文学》)、肖乾(上海《大公报·文艺》)。在北方的是沈从文(天津《大公报·文艺》);在华中的是凌叔华,她当时在武昌执教,任《武汉日报·现代文艺”》编辑;在华南的是洪深,他在广州执教,任广州报纸文艺副刊《东西南北》编辑。我们特别要求凌叔华和洪深评选所在地区的新人新作;当时正在福州工作的郁达夫,我们也向他提出同样的要求,因为没有更多合适的当地作家的作品可选,他仅推荐了一篇。此外的评选人还有在上海的茅盾、叶圣陶、郑振铎、郑伯奇和鲁彦;在青岛的老舍;在北平的朱自清和林徽因以及在日本的郭沫若。我们筹编本书时,丁玲刚刚逃离南京秘密回到上海,准备取道西安转赴延安;向她要求参加评选时,她欣然答应了。当茅盾知道我们希望着重多选新人新作时,他又从当时他主编的《中国之一日》中加选了三篇(其中署名金山城所写的《黑暗的一角》,经楼适夷同志最近来信告诉我,这篇揭露性的短文,就出自他的手笔)。远在日本的郭沫若,原来复信答应参加,后因他手头可供评选的资料不多,又加路途遥远,邮递费时,发稿期迫而选目未到,临时由我替代凑数,把大家漏选的鲁迅的《出关》列为本书之压轴作。当时鲁迅逝世不久,这篇发表于《海燕》第一期上的历史小说是不可缺少的。
这样一张评选人的名单,在当时来说,也已尽力照顾到文学界的各个方面和几个主要地区,而他们都是和“良友”有过组稿关系的,所以我们发出征求合作的信函后,都很快同意了。这种由人数较多方面较广的专家,凭各人自己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各选各的做法,当然不能与最近几年来,由全国作协有领导有组织的、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方式相比拟,但在当时条件下,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吧。